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自在成立的貪、嗔、癡的所緣,因此貪欲等的煩惱在境中完全不成立。

  釋義

  所緣境是煩惱生起的助緣,假如沒有所緣境,即使有再多的煩惱種子和非理作意,也不可能産生出煩惱的現行。那麼,那些所緣境是否必定會讓人産生煩惱呢?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個男人有兩個妻子和一個女兒,女兒是大房生的。當大房見到女兒時,覺得很可愛,生起的是貪欲,當二房見到女兒時,覺得很討厭,生起的是嗔恚,而他們家的傭人見到的時候,無動于衷,生起的是愚癡。

  如果這位女兒確實很可愛的話,那麼二房和傭人,也應該都覺得可愛;如果她確實很讓人討厭的話,那麼大房和傭人也應該感到討厭;如果這個女兒確實能引發傭人的愚癡的話,那麼大房和二房都應生起愚癡。但是實際上,其他人都沒有産生那些感受。所以,這就說明,在女兒的身上,既沒有自性成立的可貪義,也沒有自性成立的可嗔義,也沒有自性成立的可愚義。

  世間人覺得煩惱強大,就是誤認爲所緣境猶如煩惱的靠山,能源源不斷地引發煩惱。但是當知道了這些僅僅是自己顛倒假立的,所緣境中沒有引發煩惱的自性的時候,煩惱外面的靠山就倒掉了,支撐煩惱的外部力量就沒有了。所以修行者認識到這一點,對煩惱就不需要畏懼,不需要自卑,修行所緣境的空性,就能夠斷除掉煩惱。

  設問:既然所緣境其實並不能以自性引發煩惱,那麼這些煩惱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或者說,煩惱有因嗎?這個因能被斷除嗎?

  答:

  

若無有分別,則無有貪等,

  

智者誰執著,真義謂分別。

  頌文直解

  如果沒有作爲因的非理作意的分別,則在一切時、處,都不會有貪等的果。因的非理作意,僅僅是對于所緣境的顛倒增益的分別而已。假如真實義中確實有貪等煩惱,那麼智者誰會將這個真實義之貪等煩惱,執持爲非理分別呢?

  釋義

  前面說所緣境並不能真實引發煩惱,那麼煩惱的産生,就只能是衆生的顛倒分別所導致的了。這個偈頌,是對于煩惱的因,也就是非理作意的顛倒分別進行觀察,同樣也發現煩惱並不成立。

  這種第六意識的顛倒分別,也就是衆生對于所緣境經過非理作意後的增益。同樣拿前面的例子來說,大房對于孩子經過非理作意,增益出了可愛,二房對于孩子經過非理作意,增益出了嗔心,而傭人,則沒有作正確的作意,而增益出了愚癡。這就像有人在黃昏時對花繩增益爲蛇,而且不同的人增益出了各種不同花紋、不同名稱的蛇一樣,大家都産生了恐懼,有的甚至嚇得昏過去了。但是蛇根本是沒有的,這增益出來的蛇,是完全顛倒的,不符合事實的。

  設問:煩惱將世間人深深地與所緣境系縛在了一起,所以還是難以徹底斷除吧?

  答:

  

任誰與他人,都無同系縛,

  

若與他同系,分離則非理。

  頌文直解

  在生死輪回中,無論是誰,都不會以煩惱之力,而與境系縛在一起。否則,就不可能在最終以對治的方便,與所斷煩惱分離了。

  釋義

  所謂的系縛,就是衆生注定會對所緣境生起煩惱,而所緣境也注定能引起衆生的煩惱。如果這種系縛是以自性存在的話,那麼煩惱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斷除了,而且不管是聖者還是凡夫,面對共同的所緣境時,都要共同産生貪心、嗔心,或者愚癡心了。如果一個所緣境,必定能讓人産生貪心,那麼佛看了也要産生貪心了;或者一個討厭這個東西的人,也要對它産生歡喜心了;哪怕一個老母親,孩子剛離開人間,特別傷心、痛苦的時候,讓她看到這個東西,就能讓她産生歡喜心了。或者說,世間人面對這個所緣境,永遠不能産生嗔心和愚癡心。但是像這樣的東西,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都是不可能得到的。

  煩惱雖然非常強大,但是並不是以自性就將衆生與境系縛在一起。比如對于欲界衆生來說,雖然男女之欲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世上也有同性戀,他們對異性是沒有貪愛的。並且,異性之間産生貪愛後,過了一段時間,這個貪愛就會減少,直至消失,有的甚至轉變成了仇恨。而如果衆生已經修行成就,那麼面對任何境,都不可能産生煩惱了。

  系是集的作用,縛是苦的表現,對系縛的分離是道,解脫則是滅。所以如果被煩惱集與有漏業集系住了,必然會被苦所縛;如果想要解脫的滅,就要與系縛分離。《入中論》中說:“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真正將衆生與所緣境以及輪回系縛在一起的,是衆生的分別,煩惱也是因爲衆生通過非理作意的分別而産生的。所以如《釋量論》中說:“心自性光明,諸垢是客塵。”煩惱等諸垢並未進入到心的本性,而是可以分離的客塵法。所以煩惱並不是自性有,而是自性空,修行者見到了煩惱的自性空,那麼所有的八萬四千煩惱就能被徹底斷除了。

  因此,以法我執及人我執作爲根本的一切障,全部攝盡在煩惱障和所知障中。而二障又分爲遍計分及俱生分兩類。二障的遍計分在初地斷除,而二障的俱生分,從修道的二地開始次第斷除。所有煩惱障種子的斷德在七地圓滿。余下叁類細的所知障,在叁清淨地次第斷除。在十地末,彼二障極微細的習氣,又以金剛喻定徹底斷除,這時所知障斷德圓滿成就。這是大乘的諸大經論中所闡述的究竟真實密意。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