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力。這樣的人,聽到佛說的甚深空性法門,要麼沒有恭敬心而舍棄,要麼將一切無有理解成了斷滅的邪見,而墮入叁惡趣。就像藥雖好,但是不對症的話,也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送了命。所以對于心相續未成熟、善根淺薄者,最初不能說勝義空性,否則就失壞了道次第,反而帶來危害。

  在法華會上,尊者舍利弗祈請佛陀宣講第一稀有難解之法,當時就有五千弟子退席了。《法華經》中是這樣說的:“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那麼他們爲什麼會退呢?經中接著解釋說:“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

  爲什麼世尊又會默然而不製止呢?經中接著說到:“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對于這樣心相續暫時還沒有成熟的人,佛就說“退亦佳已”。讓他們首先修學中下根機法,等到根機逐漸成熟,再教他們上根的法門。

  那麼爲什麼對于心相續暫時還沒有成熟的人,不能講甚深的空性呢?下面聖天菩薩來講這個原因。

  

  

如對蔑栗車,余言不能攝,

  

世間未通達,不能攝世間。

  難詞釋義

  蔑栗車:是指具有邪見的邊地人。

  世間:第一個世間是指世間名言的法;第二個世間是指世間人。

  頌文直解

  譬如對于不懂任何其他語言的邊地人,除了他們自己的語言之外,難以用其他的語言去引導他們。同樣地,在世間人對世間名言的法尚未通達時,就直接爲他們講勝義空性,也是無法攝受他們的。

  釋義

  對于一個只懂得當地方言的人,你不管是用英語、漢語、藏語等等語言去給他講法,他根本就聽不懂。同樣地,世間人尚未通達世間名言法的安立,他們尚處在中下的根機,如果直接給他們講勝義空性,甚至講如來藏的光明,他們也會如聾如盲,難以理解。

  那麼要通達的世間名言的法是什麼呢?是不是生物、化學、電子等各種世間學問呢?這當然不是,而是人天乘的叁世因果等正見,以及從世間各種顯現中,來發現它們緣起的道理。因爲認識到了緣起,才能認識到世間這些顯現是如幻如化的,而如幻如化是沒有人我與法我的自性的,這樣就能接受一切法的勝義空性。而不通達緣起,就不可能通達空性。比如十二緣起支法門,就是通過對各個緣起支進行逆次第的觀察和修行,而獲得解脫。又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頌》中,宣說了菩薩應該修習蘊、界、處等的十善巧,來斷除執一性、執因性、執受者性等的十種我見。本論的前八品是“明方便名言真實性修習之瑜伽次第”,目的也是引導修行者如實通達世間名言真實性的緣起,成熟根機,之後再修習後八品的“明方便生勝義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

  簡而言之,只有通達了緣起,才能通達空性。《入中論》中也說:“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意思是,勝義谛雖一切法無自性,但是要由世俗谛名言爲方便,才能通達方便所生之果的勝義谛。如果世間人沒有通達緣起,就給他們傳授甚深空性,那就失壞了道次第,這樣就無法攝受他們,無法引導他們獲得解脫。

  根據上面講的甚深空性道次第的道理,聖天菩薩接下來進一步闡述權實二教的巨大意義。

  己叁、以彼理明權實二教之大義

  

  

有無及二俱,亦說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甯非皆成藥。

  難詞釋義

  增上:這裏是力的意思。

  頌文直解

  因此,世尊以方便攝受世間衆生。首先轉了初轉的四谛*輪,爲了對治斷滅見,而說了一切法有;其次轉了二轉的無相*輪,爲了斷除實執,宣說了從色直到一切智之間的無——空性;最後,轉了叁轉的善加辨別*輪,對大乘唯識種性者,爲了斷除二俱見,說了依他起有、遍計所執無,以及對于勝乘中觀種性者,爲了斷除一切的戲論,宣說了二俱非。如是佛所說的權實二教——一切了不了義法門,全都是攝受所化的方便。譬如由種種病的力的緣故,一切事物不都可以作爲藥嗎?真正的良醫,可以根據衆生不同的病,可以把手頭的東西都用作良藥。

  釋義

  大導師佛陀是對機說法、應病與藥,有時說一切法都有,有時說一切法都無,有時說既有既無,有時又說非有非無。這些法門表面上各不相同,但都是消除衆生苦及苦因的善巧方便。就像藥的種類千差萬別,形狀、藥性相差很大,但是對它們相對應的病症來說,各各都是靈丹妙藥。

  明白了前面所說的失壞道次第的過患後,即更能明白佛所說的種種權實法門,都是度化衆生的方便。正是因爲衆生具有種種的根機、意樂、煩惱、因緣等等,才需要佛陀來傳授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方便就像一個個的臺階,能使衆生走向涅槃的大城。

  前面講完證悟空性的巨大意義,和進入空性道的次第,接下來講空性法門的利益。

  戊叁、明如是得入之果利分二:一、正明;二、余義。

  己一、正明

  

  

真見得勝位,略見生善趣,

  

智者常發心,思惟內體性。

  頌文直解

  于如上的道次第如理進入後,如果真實見到了甚深、究竟的空性,就能獲得究竟的勝位,即一切利樂來源的殊勝涅槃果;如果以世間的聞思修智慧,稍許見到緣起生的話,就會對因果生起深信,並積累福德而生人天的善趣。因此,智者應當恒常發起精進,思惟內的體性——萬法究竟的大空。

  釋義

  萬法的實相是無相的大空,而衆生對大空産生了執著,因此增益出了萬法的相。那麼衆生越領悟到空性的實相,執著就越減輕,就越與了義的佛法相應,並且根機也越高;而衆生對空性的實相領悟得越少,分別和執著就越多,就越不相應于佛法,根機也就越低。所以般若是佛法的心要,通過般若法門,能把一切佛法都有機地貫穿起來。修行佛法,其實就是在斷除某種程度上的執著,證得某種程度上的空性。因此智者會緊緊把握住空性這條主線,在任何時候,都會盡力思惟、修習諸法的大空。

  接下來補充說明空性法門的殊勝性。

  己二、余義分二:一、正說;二、附說。

  庚一、正說

  設問:如果今生通過思惟內的體性,而了知了空性的真實性,但是沒有證得涅槃的話,這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答:

  

今生知真性,設未得涅槃,

  

後生無功用,定得如是業。

  頌文直解

  了知了一切法空的真實性後,假如此生未得涅槃的話,後世將不需功用而必定獲得涅槃。就像有些有漏的業,今生雖然未成熟,但必定將成爲順後受業一樣。

  釋義

  般若法門的加持力量非常強大,只要了知了空性,涅槃就已經不遠了。如果精進地修持,今世就能證得涅槃。如果今生沒有證得,那麼後世中也能證得涅槃,而且還是無功用地證得,也就是不需要各種有爲的苦行,只要安住于離一切戲論、無相的大空就能順利證得。

  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離一切戲論、無相的大空,能直接對治掉一切的煩惱、一切的執著,只要能夠運用起大空這個殊勝的方便,修行的功德就能很快增上。這就像定業一樣,只要造下,就不會空耗,在後世不知不覺中,無功用地就成熟爲果報了。

  接下來要遣除的是對上一個偈頌的疑問。

  庚二、附說

  設問:既然已經了知了真實性,爲什麼今生還得不到解脫呢?

  答:

  

如想所作事,成者極稀少,

  

此非無涅槃,諸行解脫得。

  難詞釋義

  行:此處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指內具足對大空的如理作意,外如法親近大乘的善知識。

  頌文直解

  猶如心想事成者很少,涅槃就更難了。但是在此世間中,並非沒有人獲得涅槃,只要加功用行,把內外因緣聚合一起,涅槃就能夠得到。

  釋義

  證得涅槃需要內因外緣都同時具足,內的因緣就是對大空如理作意、精進等,外的因緣就是被善知識攝受。但是這兩種因緣很難同時具足,所以在世間中能夠證得涅槃的人就很少;如果兩種因緣都具足了,那就可以證得涅槃。

  密勒日巴尊者就是具足了內外因緣後,即身成佛的榜樣。對于其他的人來說,如果能遇到像馬爾巴大師那樣具德的善知識,又能夠具足密勒日巴尊者那樣強烈的求解脫的心,以及吃苦耐勞、精進修法的決心,那麼一樣可以成爲第二個即身成佛的密勒日巴尊者。

  丙叁、所說攝義

  設問:貪等煩惱非常深重,從無始以來就開始積聚了,串習的時間那麼漫長,怎麼能夠斷除得了呢?

  答:

  

聞說身無德,貪愛不久住,

  

此道豈不能,永盡一切惑。

  頌文直解

  根據上面所說之理,當聽聞了身體的種種缺陷,沒有任何功德後,對身體的貪愛等煩惱就不會久住。同樣,依照此道次第的方便,也不是可以永遠斷盡一切煩惱嗎?

  釋義

  世間人對身體特別執著,現在有些人在身體上花了很多精力,去減肥、化妝,甚至去整容,一輩子都在爲這個還不到兩米的身體在忙忙碌碌。但是這樣做,改變不了身體生滅的、不淨、苦器等的自性,因此沒有任何的價值。當有智慧的人聽到身體不淨、是苦器等的道理後,對身體的執著自然就會減少。同樣,世間的一切法,自性就是空,沒有任何實義,如實了知了這一點,那麼執著就會自動放下。煩惱是由執著而引起的,如果執著沒有了,那麼即使煩惱串習的時間再長,程度再怎麼嚴重,也馬上就像沒有了油的燈一樣,自動就滅盡了。因此修行者,就要對修行空性法門生起極大的信心。

  設問:衆生都是從無始以來都在輪回的,這又怎麼能脫離得了呢?

  答:

  

如見種有終,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難詞釋義

  生:結生相續的意思,即投生輪回。

  頌文直解

  以如此的緣故,猶如青稞等的種子,找不到它的起始,但是用火燒掉了,就見到了它的終際。如是以空性智慧之火,焚盡了執著的種子後,轉生輪回的因——煩惱與業,就不再具足了,因此轉生輪回也不會再發生。

  釋義

  大家到目前爲止,都已經輪回了無數次,但是無論大家在輪回中的時間有多長,習氣有多麼深,只要斷除了煩惱,業力就失去了助伴,無法成熟,這樣輪回就自動終止了。像前面說的那樣,空性法門是斷除無明執著的直接對治方法,所以只要如理修持空性法門,輪回就必定能夠出離。

  至于證得了空性實相的菩薩,他們已經斷盡了煩惱,斷除了結生相續,但他們會倒駕慈航,重新回到輪回。但是和凡夫不同的是,他們是以願力與悲心而投生到輪回各道中,自在地度化我等衆生。

  接下來要學習的後八品,就是如此殊勝的勝義真實性修法,所以大家要生起極大的恭敬心和特別強烈的意樂,生起難遭難遇之想,繼續精進、如理地聞思修行。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