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同樣的道理,既然知道了無常的所作法爲有,就應該反過來說我等常性的非所作法爲無。
釋義
偈頌的前兩句說,世間不善于觀察的人,見到無常的瓶子等都是因緣所作之後,就進行了這樣簡單的推理:既然瓶子這些所作是無常的,這就意味著非因緣造作的我、造物主等應該是常有的了。
這樣的推理有很大的漏洞,就是無法證明非所作的存在。把“所作無常”直接反過來,說成“非作常住”,這是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認定有非所作了,並且還認爲它們是常性的,這就嚴重缺乏根據了。
後兩句給出了正確的推理,即既然知道了一切都是因緣所作的,因此必定是無常,那麼就應知道不存在因緣所作之外的常,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我、造物主等等。
這以上破除了常性的人我,下面來破常性的法我。
戊二、破法爲常性分四:一、破虛空等爲常;二、破時爲常物;叁、破極微爲常物;四、破解脫爲常性。
另外,有些人認爲常性的法,有代表性的,就是時、方、物、解脫這四類。也就是認爲雖然法有因果的種種變異差別,但是卻有一個永不變異的常性,這就是時間;同樣認爲有一個遍滿方分上的常性,即虛空;又認爲有一個既能組成萬物,又不變動的常性,即極微塵;有的修道者執著解脫爲實有,認爲有一個遠離系縛、永恒的常性,即解脫。所以要破除存在常性的錯誤見解,就要從這四個方面入手。
己一、破虛空等爲常
內道有部等說,叁藏的論藏中說有虛空、擇滅、非擇滅叁種無爲法,所以它們是常而堅實的。
愚夫妄分別,謂空等爲常,
智者依世間,亦不見此義。
難詞釋義
愚夫:愚癡之凡夫。
空等:等字包括另兩個無爲法,即擇滅、非擇滅。
世間:無患根識及其所見的法。
頌文直解
愚夫妄加分別,說虛空等也存在常性。智者不僅僅通過勝義正理,即使依照世間正理進行觀察,也不會見到常性存在的虛空等的法。
釋義
諸愚昧的凡夫,僅是把無質礙分別爲虛空而已,而說虛空有常性,但並無正理成立。而諸智者于彼觀察,勝義量前毫無疑問不成立,世間名言量前,實際上也不見有常性的虛空。即以任何現量與比量,都不成立。
爲什麼說虛空無法以現量成立呢?現量共有四種:根識現量、意識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下面來一一作分析。
五根識只能取到色法,而虛空不是色法,所以虛空在根識現量前並不成立。如果沒有根識現量,就沒有它們的意根了,也就無法生起意識現量,因此,虛空也不可能進入到意識現量境界之中。自證現量只有識才具有,而虛空不是識,因此,以自證現量也無法成立虛空爲常性;虛空非勝義,所以虛空以瑜伽現量也不成立。
要證明某法存在的比量有兩種:自性因和果因,以這兩種因觀察,虛空也同樣不成立。
自性因是以自性中具有的同體相屬的因來證成,但是虛空無自相,也就沒有同體相屬的因,所以無法以自性因證成。果因是以彼生相屬的果來證成,但是虛空不生果,也就無法以果因證成。所以虛空以比量也不能成立。
因爲現量、比量都不成立有虛空的緣故,所以所謂的虛空,就僅僅是在名言中的假立,此外沒有任何實際之義。
假若又想,虛空唯一是常的事,因爲虛空是周遍性的,而任何無常者,都無周遍性,就像瓶子一樣。針對這樣的錯誤見解,聖天菩薩接下來就用他稱比量的方式,來遮破虛空周遍性這一能立,這樣也就遮遣掉所立的常性虛空了。
非唯一有分,遍滿一切分,
故知一一分,各別有有分。
難詞釋義
唯:決定、絕對。
分:部分的意思。
有分:具有多個部分之體,所以叫有分。
頌文直解
決定沒有一個具有多個部分之體的常住、真實的虛空,遍滿于東方等一切的方分。因此就可以知道,每一個不同的方分,都有與它相應的虛空(也就是有分)。
釋義
先解釋前兩句“非唯一有分,遍滿一切分”。按護法菩薩的解釋,是說並沒有一個常、遍、實有的有分,能與一切分周遍相應。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常、遍、實有的虛空,能夠鋪滿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這十方所攝的一切空間。爲什麼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事實:東方的瓶子中的這一份虛空,它周不周遍其它一切分呢?這當然不周遍。因爲如果說周遍的話,就可以用他稱比量,得出這樣的結論:既然他聲稱虛空是周遍的,那麼東邊瓶子中的虛空,就應該有西邊的瓶子等等,但這是與現量相違的,所以不可能周遍。不可能遍的意思就是說各住各位,東方的虛空就只在東方,它決定不可能遍到西方、遍到南方、遍到北方,任何一方都不能遍的。它們決定就住在各自的位子上,不能再變動,否則空間就出現錯亂的相了。也就會出現下面兩句裏的問題。
繼續解釋“故知一一分,各別有有分”,“一一分”,就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坐標空間上的每一個虛空的部分,它都各別的有它的一份: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再分開來的話可以分無量的,每一個點上的虛空就都住在它那個點上,而各各又不紊亂,因此成了無量分了,怎麼是獨一、常性的虛空呢!所以說,就沒有一體遍滿一切方的常性虛空了。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