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晶,乃至白玉等等,都是佛的無漏心所現的妙寶。一切的妙莊嚴相,全部從無相理體當中自然顯現。
下面講水池周圍的境相:
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
極樂國土的水池兩邊,有很多自然寶樹。樹上修條密葉,鮮花妙果,花葉遍覆在池水之上。寶樹常常放出妙香,彌漫空中。
這裏說“栴檀樹”,是指極樂國土的寶樹香氣馥郁,所以用我們這個世界的枬檀香樹打比方。
“香氣普熏”,極樂國土處處都能嗅到花樹的妙香。其中“普”說明空間的一切點上都有妙香。國中萬物皆是法身,以彌陀法身周遍故,妙香也就周遍顯現。往生者的鼻根一嗅到妙香,心中就能寂滅一切塵勞、垢習。《維摩诘經》裏講香積世界時說,“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叁昧。得是叁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同樣,極樂國土也攝集了以香作佛事的功德,就像叁十二願所說:“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
水池裏的境相如何呢?
天優缽羅華 [2] 、缽昙摩華 [3] 、拘牟頭華 [4] 、分陀利華 [5] ,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池中充滿各種蓮花。有天青蓮花,紅蓮花,黃蓮花,白蓮花,這些花會放出各種雜色光明,整個覆蓋在池水上。
也就是說,在寶池當中,有青、紅、黃、白四色蓮花,還有各種不同光色的蓮花。它們放出耀眼的光輝,整個蓮池裏光色斑斓。微風輕拂,蓮葉旋轉,這時,青光、青色、青影,紅光、紅色、紅影,黃光、黃色、黃影,白光、白色、白影等等,在池面交織成極其美妙的圖案。就像《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所說的“青形青顯青光青影,黃形黃顯黃光黃影,赤形赤顯赤光赤影,白形白顯白光白影,四形四顯四光四影。”人間的美景根本無法比擬。
人間描繪西湖美景的一首詩中講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看得出那裏的風光極其秀美,賞心悅目。但這也只是人間蓮池的美景,由人類共同福業所感。和天上的美景相比,那是百千萬億倍不及其一。但天界最美的境相跟遠超叁界的極樂淨土相比,又是百千萬億倍不及其一。
要知道,此地四大和合的蓮花,只是器界外在植物的體性,所以光色非常有限。而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彌陀妙心所現,因此具有無量的光色。《往生論注》中說,極樂國土中的萬物,全部以光明爲體。這光明就是佛的智慧,一經照觸,就能立即消除內心中的無明黑暗。而且,處在這樣的莊嚴境相當中,自心的無量功德就會得以顯發。正所謂“托彼依正,顯我自心”。
這樣美妙的佛國,無數倍地勝過天上的境界。當年昙鸾大師最初學仙經,當他見到菩提流支,聽到無量壽法門之後,就把仙經燒毀了。因爲,這兩者的差距實在太遠,成仙的快樂只是叁界中的有漏樂受,不離苦性。而生到叁界外的彌陀佛國,就能受用佛願海所賜予的福德。換句話說,法藏菩薩通過無量劫的修行,成就了這樣一個圓滿攝集無數佛國精妙的淨土。所以,我們一生到那裏,就能飽享勝妙中的勝妙,莊嚴中的莊嚴。
我們知道,“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往生的根本。所以,學習這些經文的關鍵就是,對極樂淨土的功德莊嚴生起信解。因爲了知極樂世界的美妙後,自然不再欣慕人間的享受,由此就能放下對娑婆世界的貪求,一心希求極樂世界。
當你真正生起往生的志願時,你會感到自己實在太幸運了,竟然能遇到這麼稀奇的事,憑借這麼簡易的方便,就能生入那麼殊勝的淨土。現在只需要下一些功夫,用不了幾年,就可以一步登入勝妙佛國。想到這一天很快就要到來,是多麼歡喜啊!這樣的話,你走路也歡喜、吃飯也歡喜、睡覺也歡喜,總之一切時處都充滿歡喜心。另外,同時也要想:現在有了這麼好的機會,如果沒把握好,又繼續沈淪生死,那就太可憐了。所以我一定不能錯過這次良機。
而且,你應當常常模擬,我現在就住在西方佛國的七寶宮殿,吃的是西方佛國的百味飲食,見到的一切境相,都是西方佛國的美景……像這樣,讓自己的每個念頭都放在西方佛國上,這就表明你心裏時時系念淨土,也就會得到法樂。從此,再不會覺得生活沒希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緣,心中都能充滿喜樂。
---------------
[1]《憨山老人夢遊集》:又一夕,夢僧來報雲:北臺頂文殊菩薩設浴請赴。隨至,則入一廣大殿堂,香氣充滿,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見有一人,先在池中,視之爲女子也,予心惡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則知爲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澆予,從頭而下,灌入五內,如洗肉桶,五髒一一蕩滌無遺,止存一皮,如琉璃籠,洞然透徹。時則池中人呼茶,見一梵僧,擎髑髅半邊如剖瓜狀,視之腦髓淋漓,心甚厭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淨耶?”即入口噉之。如是隨取隨噉,其甘如饴。腦已食盡,唯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與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飲之,其味如甘露也,飲而下透身毛孔一橫流。飲畢,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覺。時則通身汗流如水,五內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輕快無喻矣。
[2]優缽羅華:譯作青蓮花。屬睡蓮科,似蓮而小,葉浮在水面上,廣卵形全緣,表面爲有光澤的暗綠色,葉背是淡綠色,邊緣爲赤色且有不規則的暗赤紫色斑點。花由多數花蓋組成。《慧苑音義》雲︰“優缽羅花,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爲喻。其花莖似藕,稍有刺也。”
[3]缽昙摩華:譯作赤蓮華。屬睡蓮科,根莖肥大可供食用。葉呈圓形,夏日花梗抽出水面數尺,開白色、淡紅色之大花,果實大小一如豌豆,數個或十數個包于肥厚之花托中,味美可食。于諸經論中,常將此花與優缽羅華等諸種蓮華並舉,而爲佛菩薩之敷座或嚴身之具。
[4]拘牟頭華:《翻譯名義集》中譯作黃蓮花,屬睡蓮科。
[5]分陀利華:譯作白蓮華。正開敷之白色蓮華也。此華最大,花瓣數百,一名百葉華。此華多出于阿耨達池,人間無有,故稱爲人中好華,希有華等。《慧琳音義》雲:“唐雲白蓮花,其色如雪如銀,光奪人目,其香亦大,多出彼池(無熱),人間無有。”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四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