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只是不懂道理的想法而已。自己根本沒有出離心,沒有信願,天天做的都是表面上的事,怎麼可能往生呢?
現在很多人身上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因爲沒有出離心,導致生不起真信切願,所以根本不重視往生這件事。反過來說,如果有出離心,那麼一定會把這件事看成重中之重。必定會把臨終時的一切事情提前准備妥當。
總而言之,來世的去向取決于臨終時最先成熟的業。往生極樂世界唯一依賴淨業。所以務必現在就開始准備,最好能夠使淨業達到最重,這樣往生的把握才會最大。最低也要讓淨業在臨終時現前,有好的因緣幫助自己往生。如果這兩點都把握不住,雖然念佛修行,也只能種個遠因,將來肯定能往生,但是要想今生結束就生入極樂世界,這個的可能性就很小。那麼,把握好這兩者的關鍵是什麼呢?唯一是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一方面在境上能夠出離染汙外緣;另一方面從心裏會出離對輪回的貪染。以這樣清淨的心,會逐漸遠離貪嗔癡等煩惱,也不會再故意去造集追求名利享受,散亂、放逸等各種各樣的身口意染汙業。念念積集的都是求解脫的清淨業,是能夠往生的清淨資糧。以這樣清淨的心念佛,淨業必定會逐漸加深,跟阿彌陀佛會越來越相應,這樣就很容易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
爲了臨終時能更保險的往生,下面再簡單講講應該注意的兩件事。
斷除惡業方能往生
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盡量斷除惡業。當然,對于凡夫衆生來說,一點惡業也不造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定不能再造大的惡業。心裏至少要有慚愧心,要想到,我現在已經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了,不應該再做壞事。然後盡可能地多做好事。
爲什麼呢?印光大師說過:“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意思是說,善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臨終的時候決定能夠往生,因爲以他的善心能夠跟阿彌陀佛相合,所以會感得佛慈悲接引。如果一邊念佛,一邊還在不斷地造下各種殺盜淫等的惡業,這樣黑業已經把心障蔽住了,心是黑的,跟佛心徹底相背。這樣即使佛在你面前出現,由于你的惡業太重,也見不到佛,根本沒辦法跟佛心感通,也就很難往生了。
有人會說:“張善和平生以殺牛爲業,後來他臨終時十念念佛也往生了。這又怎麼解釋呢?”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因爲他過去世已經修過很深的善根,這一世在臨終時才會遇到善緣,結果就得佛接引,成功往生了。但是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幾千、幾萬個人裏面也找不到一個。另一方面,張善和以殺牛爲生,是因爲他在世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斷除殺業,不知道有極樂世界,應該念佛求往生。結果到臨終時惡報現前了,才幡然醒悟,叫妻子趕緊去找僧人救自己。那個時候,他能夠很猛利地忏悔,求生淨土,念阿彌陀佛。因爲他有誠心,有真實的信願,所以阿彌陀佛會攝受他。其實,他的心力非常強,一般人很難達到那種勇猛程度。他一聽說有極樂世界,知道有阿彌陀佛,當下就發起了猛利的信願之心,求生極樂淨土。像他那種人,如果提前十年知道念佛,肯定十年前就成就了。
現在我們看看自己,早在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就聽過有極樂世界,知道要念佛求往生。可是直到今天,心仍然是疲疲軟軟的。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是越來越強,反而變得越來越弱;求生的願心也是越來越差;念佛都成了隨口溜。但是造的惡業卻是越來越重,身心的狀態越來越差。情況已經這麼危險了!相比于心相續當中那些深重的惡業,有口無心、輕描淡寫地念佛、修行無異于杯水車薪,這要想想:這樣能不能往生。不是佛不慈悲,實在是自己的心離佛太遠,跟佛的願海相應不上。
有人會想:“不是說能帶業往生嗎?”所謂“帶業往生”是指我們凡夫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很難在一生當中斷惑證真,如果要等到開悟後成就聖者果位,徹底斷除一切業惑再往生,那對于我們來說就太難了。所以,阿彌陀佛發下種種的大願,我們凡夫人只要具足信願,發心念佛之後,不造大的惡業。盡可能地斷除惡業,修持淨業。這樣一來,雖然還有業沒消完,但念佛的淨業占了上風,和阿彌陀佛的願海合上去了,就仗佛願力攝持而生到了淨土,一生到淨土,沒有起煩惱造業的因緣,也就徹底超出了生死,這樣叫做“帶業往生”。而不是說,因爲能帶業往生,所以我可以明知故犯隨便造惡業。這樣根本不可能往生,阿彌陀佛是不會鼓勵你造惡業的。
一心決斷方能往生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一方面想去極樂世界,認爲那裏很好,我要往生;另一方面又很貪著娑婆世界,認爲輪回世間的事也很好,也想占有。實際上,這是非常矛盾的想法。真正觀察下來,他的心多半是重于輪回世間,不是真正肯去極樂世界。這種情況是很難往生的。
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對于我們取相凡夫來說,一個分別心沒辦法走兩條路線,不可能既在娑婆又去極樂。當然,已經成就的人,意識化現多少都可以。一個去極樂淨土,一個在娑婆世界也沒問題。但是我們只能選擇一條路,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必須舍棄輪回世間。
因此,你的心一定要有個決斷,不能模棱兩可,想要腳踏兩只船。必須要有徹底的出離心,就想從娑婆世界出去,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才有希望往生。打比方說,如果覺得現在住的地方不好,想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那就一定要離開這裏,才能搬到那邊。這樣,心裏必須是真正想去,才會毫不猶豫地搬過去,一旦心裏猶豫不決,搖擺不定,就不可能搬過去了。同樣,想去極樂世界的心必須非常的決定,不能有絲毫的遲疑、動搖,必須有這樣的決定求往生心才行。
所以我們要知道,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是每一個凡夫都能修成的。但是,要知道,如果你求生極樂世界的心,連吃一根冰淇淋的意樂都比不上,那也根本不可能往生。因爲如果你吃一頓美食都是那麼的發自內心,那麼的真心實意,但是對極樂世界的心卻是那麼的輕,那麼的弱,顯然輪回染業的力量已經遠遠勝過了往生淨業的強度。如果你能夠興致勃勃地花上幾個小時去逛街、買衣服,卻從來沒有爲臨終做過准備,顯然臨終時現前往生助緣的希望非常渺茫。這一切都是沒有出離心導致的。所以說到底,念佛法門再容易,是仰仗他力的易行道,也不可能無條件往生。你必須努力培養出離心,才會有真正的信願,臨終時才會有把握隨淨業的力量成功往生到極樂世界。
《往生之路 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