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在何處?(下)

  二、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

  咦!這就矛盾了,阿彌陀佛如果在西方,他就不可能在東方,何況是在十方呢?其實佛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在佛來講,他沒有時間、空間的局限,時間、空間是衆生的妄想、業力所呈現的。外界有日出日落,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循環;我們自身則有生老病死的循環,內心也時刻刹那地起心動念,因此就有時間的感覺,也有空間的感覺。

  可是對于超凡入聖者,尤其是對佛而言,他是沒有時空局限的。沒有時空不是很奇怪嗎?不奇怪,對我們衆生來講奇怪,對聖者來講是本來如是。時間、空間對他們來講都是一體的、永恒的,沒有叁世,沒有東西南北四維,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都在他的心中。當然,這都是有經典依據的。

  《大經》:開廓廣大,超勝獨妙。恢廓曠蕩,不可限極。

  《往生論》: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小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法身無形無聲,超越時空,不生滅,不變異。

  阿彌陀佛,佛心常念,佛身遍臨,佛口遍喚,佛眼遍觀,佛耳遍聽,佛光遍照。

  時時處處,呼喚著我,保護著我,等待著我,迎接著我。

  極樂世界在西方有多大?《大經》說:“開廓廣大,超勝獨妙。恢廓曠蕩,不可限極。”很開闊、很廣大。

  “超勝獨妙”:超越時間、空間,甚至超越十方淨土,獨一無二的、不可想象的。

  “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恢廓曠蕩”也是廣大的意思。有多廣、多大?“不可限極”,沒有限,沒有邊,沒有一個極端,就是無量無邊,無限無極。這樣豈不是虛空有多大,極樂世界就有多大?遍法界都是極樂世界。

  這樣講的話,我們即使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沒有離開極樂世界;雖然還在娑婆世界,也等同在極樂世界,即是所謂“同處異見”“同處異質”──同樣一個地方但境界不一樣,所看、所感覺的就不一樣。所謂“一河四見”──天、人、鬼以及水族類,他們看水都各有不同的感受,天人看是琉璃,人看是水,餓鬼看是膿、血,對于水族類來講,就是他們生活的空間,無所謂水不水。

  這裏說極樂世界“開廓廣大,超勝獨妙。恢廓曠蕩,不可限極”,這是從佛的境界,從“平等門”來講的。前面說極樂世界在西方,這是就凡夫的境界,就是從“差別門”來講的,目的是給我們一個歸依處。《往生論》就解釋說極樂世界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究竟如虛空”:極樂世界究竟來講跟虛空一樣,因爲虛空無邊,所以,它的廣大是沒有邊際的。

  《阿彌陀經》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這兩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釋迦牟尼佛以“光明無量”與“壽命無量”來解釋,因爲阿彌陀佛的功德可以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說、不可形容,因此只有用“無量”──無量的光明(空間),無量的壽命(時間)來涵蓋這一尊佛的無量功能。

  佛的名號是“以德立名”──以他的德來建立他的名稱,所以佛的名稱就等同佛的德,等同佛本身。阿彌陀佛無論慈悲、智慧、神通、願力,或是辯才、度生、光明、說法,種種都超越十方諸佛,那要如何立他的佛名呢?很難形容,很難立名,所以只好用無量光、無量壽,來顯示阿彌陀佛所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以我們衆生來說,我們的名和體是各自分開的,名與體往往是不相符的。譬如:某某人姓周,叫周富貴,那他一輩子能夠大富大貴嗎?周長壽,他一輩子就能夠長壽不老嗎?周健康,他一輩子就能夠健康無病嗎?命名爲“美慧”,美麗又有智慧,但是能有這樣的福報嗎?不可能。可是佛與衆生不同,佛是名實相符的。

  法身無形無聲,超越時空,不生滅,不變異。

  佛都有叁身,那我們呢?我們衆生是有法身和報身,但是沒有應化身。只是我們的法身被煩惱障礙住了,而報身又是有漏的業報之身,不是出生在人間,就是在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天道輪轉。若投胎人身,年壽只有幾十年,而且不離生老病苦;即使生在天上,無論享五百歲或一千歲的天壽,甚至即使壽命長至八萬四千大劫,天壽一盡,還是隨業輪轉,仍是短命。

  佛不但有叁身,而且是叁身圓證圓滿。就法身來講,佛也好,衆生也好都一樣的,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因爲它無形、無聲,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本來存在,不生不滅。因此不是什麼時候才産生,或者什麼時候會被消滅,也不會變質,永遠都保持那樣,這就是法身。

  修行人如果能夠顯露真如法身的話,就會有報身。當然,報身也加上這一位聖者在因地修行時所立的願、所修的行來決定他的報身跟報土的境界。同時也由于因地的願跟行各自不同,而顯現在各自應化上有所差別。

  就阿彌陀佛來講,他的法身當然也是無形、無聲,所以我們既看不到、聽不到,也捉摸不到,不能想象形容。但是如果只停留在這樣的狀況,阿彌陀佛就沒辦法救度我們,所以他必須要顯現一個極樂世界,必須要垂名現形,顯現出阿彌陀佛的形像以及佛的名號,這就是報身。

  其實,法身與報身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爲法身有顯現報身的功能,所以報身是不離開法身的。以淨土來講,阿彌陀佛的報身也叫做“方便法身”,法身本身也叫做“法性法身”。雖然同樣都是法身,但爲了區別,因此一個叫做“法性”的法身,一個叫做“方便”的法身。因此在垂名現形時,“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是彌陀的“方便法身”。當然,這裏的“方便”不是跟真實相對立的權巧方便,這裏的方便也是法身的意思,只是就我們衆生能夠聽聞、能夠理解、能夠稱念來講說是“方便法身”。

  阿彌陀佛,佛心常念,佛身遍臨,佛口遍喚,佛眼遍觀,佛耳遍聽,佛光遍照。

  因爲有方便法身,這樣阿彌陀佛就有形有相了。“佛心常念”:佛的心是什麼?《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既然是無緣慈,又要攝諸衆生,因此阿彌陀佛就時刻地、平等地想念十方衆生,而且是不間斷的。“常”表示永恒地、念念相續地、無有間斷地。

  “佛身遍臨”,因爲超越時空,所以說“佛身遍臨”。《阿彌陀經》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阿彌陀佛的光明等同阿彌陀佛的本體,因爲佛的慈悲、智慧、光明都是一體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佛的光明盡虛空、遍法界,就表示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無量光的本身就已同時顯示超越空間了。

  “佛口遍喚”:呼喚十方衆生,救度十方衆生,以無量壽顯示超越時間,豎窮叁際,盡無量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衆生,阿彌陀佛都要救度。所以說“佛心常念,佛身遍臨”,而且“佛口遍喚”。

  我們要怎樣才能聽到阿彌陀佛呼喚我們的聲音呢?有兩種:一是真地聽到聲音,感覺這聲音是從阿彌陀佛那裏來的。譬如說夢中聽到、靜中聽到,但這一種是在某種因緣和合下才會顯現的,是比較短暫的;二是永恒地聽,因爲理解信受淨土叁經的教理。叁經一致的教理,都在于顯示彌陀時刻都在呼喚十方衆生往生其國,而只要專念彌陀佛名,必得往生,即是善導大師所說的“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的彌陀呼喚聲。這樣就等同聽到彌陀的呼喚,而且這樣的呼喚從未間斷。這樣的念佛人,可說已經“往生決定,平生業成”。

  “佛眼遍觀,佛耳遍聽,佛光遍照”:阿彌陀佛說,某某人啊,你要稱念我的名號,要往生我的國土,而對方也隨順彌陀的本願,專稱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這樣阿彌陀佛都看到了、聽到了,並以光明來照耀他。其實阿彌陀佛不用特別作意地去遍觀、遍聽、遍照,都是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無功用行的。好像電本來就存在,只要開關一開,它就跟源頭“感應道交”,燈自然就亮了。

  所以,對我們衆生而言,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關系是一種“感應道交”的關系,因此我們要強調“本願稱名”。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要我們稱念彌陀佛名,我們只要起心動念稱名,自然而然,不需假借造作,絲毫不用勉強地,就跟彌陀的本願相應了。

  善導大師就解釋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論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即是正定之業。”爲什麼?“順彼佛願故。”“順”的意思是,只要我們信受彌陀的救度,隨順彌陀的本願,就如此而已。

  時時處處,呼喚著我,保護著我,等待著我,迎接著我。

  這是佛的功能,自然的功能,不假造作的,不必等待我們衆生的祈求、拜托。

  我們說“求生極樂世界”,好像是我們在求阿彌陀佛,其實不是,是阿彌陀佛早已事先、預先在求我們,因此于十劫前就主動爲我們發願,爲我們修行,爲我們完成極樂世界,所以說,是阿彌陀佛來拜托我們的。因此,對我們來說,不用求,只要隨順就可以了。

  就好像兒女不用去求父母、拜托父母來養他、育他,兒女只要隨順父母就好了。因爲父子母女之間是天性自然的親,外人才需要拜托、請求。

  我們(衆生)跟佛,佛跟我們(衆生)是感應道交的關系,我們只要念佛願生淨土,阿彌陀佛就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迎接著我們。另外,也不是說我們現在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會馬上辭世往生。有人想:我年紀輕輕,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還未完,現在就發願往生,就離開人間,那我的父母怎麼辦?兒女怎麼辦?不是這樣的,只要你這生的果報未盡,人仍是活在人間。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先發願,等到果報盡了,自然就會往生極樂世界;若因緣果報未盡,即使目前因爲年邁,病苦在身,那也得耐心等待,不能強求現在就非往生不可,也不能強求阿彌陀佛現在馬上就一定要來接你去。

  一個人的生命長短,終究是要由各人的因緣果報來決定的。當然生命也有延促的可能,這決定于哪裏呢?在于寂靜、專注地稱念彌陀名號,進入叁昧的境界,這樣就有可能。

  不過,淨土法門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只要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就往生有份、必得往生、定得往生,而且易得往生、皆得往生。時間一到,阿彌陀佛自然會顯現在我們眼前。如果還沒有看到彌陀,那是因爲時間未到;雖然時間尚未到,但阿彌陀佛其實一直在我們旁邊,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時間一到,他就自然顯現來迎接我們。現在他是一直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時間一到就迎接著我們,所以阿彌陀佛一直沒有離開我們。

  如果能了解生死輪回的恐怖、悲痛,極樂世界的永恒、安樂,以及佛的慈悲與無條件救度的話,自然會契入彌陀的救度,並願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已經時時被阿彌陀佛的如來掌所攝取、所護佑著,此即所謂“攝取不舍”。

  叁、在名號,名體一如故。

  《小經》: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法然上人: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窺基大師: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衆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蓮池大師:舉其名兮,兼衆德以具備;專乎持也,統百行而無遺。

  蓮池大師:彌陀乃萬德洪名,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蕅益大師: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印光大師: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

  阿字十方叁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叁字之中是具足。

  首先是引用《小經》,也就是《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有兩種翻譯版,一種鸠摩羅什翻譯的,也就是一般課誦本的版本;另一種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名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這兩本經的內容都一樣,因爲翻譯的人不同,所以經名不同,內文文字也不同。這裏所引用經文是玄奘大師翻譯的:

  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鸠摩羅什則譯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

  鸠摩羅什翻譯的比較簡要,只用“聞說阿彌陀佛”六個字,玄奘大師是翻譯爲“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意思是說阿彌陀佛本身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些功德都具足在名號裏面。等同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所有,阿彌陀佛的所有就是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因此以佛來講,是“名體不離、名體一如、名體不二”。

  既然這樣,那阿彌陀佛在哪裏?就在這六字名號裏面。

  法然上人也說:

  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阿彌陀佛本身之外沒有這句名號,這一句六字名號之外沒有阿彌陀佛,要尋找阿彌陀佛,只要稱念六字名號就找到了,因爲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本身、本體;專稱彌陀佛名,就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

  “萬善妙體”:“萬善”──叁學、六度、萬行,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無量德行,稱爲“萬善”。“妙體”──不可思議的本體、本身。阿彌陀佛是經過五劫思維,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才成佛的,所以他成佛的同時,本身就具足這一些六度萬善的妙體,這一些萬善的妙體在哪裏呢?不在別的地方,就是這六字名號。萬善妙體本身就有恒沙無量的功德,這一些恒沙無量的功德“備口稱一行”。我們凡夫,不管聖凡善惡,只要口稱彌陀名號,自然具備萬善妙體,自然擁有恒沙功德。

  因爲時間的關系,後面的講義內容,大家回去可以自行研讀。今天就講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佛在何處?(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述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