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講話 第六集 七十九年第一期
第六天 字字入心不空過
凡是念佛的,都拿念珠。可是有一點要注意到,拿念珠習慣,只數念珠不念佛。你如果有這個毛病,趕緊改過來。這樣不得往生。別人看了,你好象念佛人,其實不得往生。般舟叁昧經講「欲生我國,持念我名」,這是阿彌陀佛親自說的,沒有說過「欲生我國,只數念珠」。你如果發現有這個毛病,趕緊改。
數念珠一定要有佛號,所以,念佛要字字入心,不可以空過。 有幾種念佛方便。印光大師提倡叁叁四,就是叁聲、叁聲、四聲,這樣不空過。
再譬如說高聲念佛,也不空過。不過高聲念佛有一點點不方便,吵鬧別人。
還有一種念佛辦法,慈雲忏主所提,十口氣念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這個當然也不空過。不過也有不方便之處,十口氣念佛,早上念十口氣,晚上念十口氣,不可多念,多念的話傷氣。
總而言之,念佛的時候,要發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還之于心。就是說從心中發出來,嘴巴念出去,耳朵聽進來,還教它回到心裏去。這種念佛辦法, 確實。
不過,也要知道要點,雖然是發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還之于心,其要點只在聽清楚。你要是聽得清楚,一定發之于心,出之于口,還之于心。其要點只在聽清。所以你不必顧慮是否出之于口,還之于心,你只要把佛號聽清,一定發之于心出之于口還之于心。
所謂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最利,經上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聽清了以後,意根攝,發之于心嘛!舌根攝,因爲出之于口嘛!耳根攝,聽得清楚嘛!六根當中有兩根最利,就是意根和耳根,意根一攝,六根都攝;耳根一攝,六根也攝。可是意根不好攝,比較起來,耳根好攝。譬如說,大家都聽過戲,你聽戲的時候,癡癡呆呆,和傻子一樣,因爲耳根一攝六根都攝嘛!念佛也是一樣。
念佛方便很多,你看那個方便、適合你,你就采取。佛法論修不論解,不相信你這麼修修試試,得到益處以後你就相信了。
有人認爲念佛進步,說:我見佛了!我見神了!我有什麼境界……。甚而言之有人也說:我昨天晚上做夢夢見阿彌陀佛了!
這些境界不是不好,你一執著就糟糕了。你見佛,佛來,來者必去,來是生,去是死,那還是生死法!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無相,是實相。凡所有相,皆是幻相,你爲什麼不求實相求幻相呢?
念佛進步是怎麼個情形呢?煩惱輕。你發現你的煩惱輕了,進步了。初初煩惱輕的時候,遇到事情,總有一種無所謂的感覺,唉!不用計較了──有這種感覺。 煩惱輕了以後,逐漸逐漸智慧增加。初初開始,不對境,自己不生煩惱。
有的人愚癡就是這樣。譬如說,坐在房間裏,清清淨淨很好,忽然間感覺心煩意亂,生煩惱了!這是六道生死根,生死習氣。所以,實在說起來,煩惱皆是自己起的,沒有別人使你起的。
你如果自己不起煩惱了,智慧慢慢慢慢增加。如果經常自己起煩惱,智慧慢慢慢慢減退,定力消失。什麼原因呢?生煩惱的時候,一定沒有戒法;沒有戒法,自然不得定;沒有定,自然不能生慧。這就是叁途之根。所以,自己不可生煩惱。
如果你念佛再進步,對境不起,縱然有煩惱境來了,不受其幹擾。這個時候你將開大智慧了。因爲對境不起稱之爲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就是做一切事情、對一切境,念佛心不退,不生煩惱;念佛心不生煩惱,可以做一切事、對一切境。這是念佛大定,比你打坐癡癡呆呆地坐在那裏,心中一字不想,比那個好得多。打坐和個木頭一樣,一點功德沒有。所以告訴大家打坐要心中念佛,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這個時候你漸漸進入念佛大定。
今天佛七第六天,晚上加香,希望大家不要緊張。我和大家講過了,不緩不急,以不緩不急調適你的身心,圓滿佛七功德。
今天不多耽誤大家時間。開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