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廟裏的規矩——居士會議

  寺廟裏的規矩

  ——居士會議

  14.02.10

  智壇:師父好!各位師兄、菩薩們好!我是智壇,非常慚愧,跑出去快半年了。我回來,就是實實在在想報四重恩,我就幹點事吧,我有能力就幫師父,乃至于所有衆生父母有情無情做一點事,沒有別的。

  趁這個機會,就說點工作上的事吧。昨天師父在法堂裏說的,可以發心做點事。正好我前段時間也有這個想法,排了《初發心》以後,我就想弄一個大型的歌舞劇,想排佛陀的故事,任何一個經典的都可以。師父您點一個戲,我就排一個戲,類似于印度原來他們排的那個,連著舞臺劇,然後高潮部分來個歌舞,甚至可以把中國戲曲的元素都放進去,整個地來展現佛的經典。趁現在就請示一下師父,希望師父,看看師父能不能開許?能不能做這個事情?或者師父有什麼想法,盡管指示弟子我去做,這個我可以做。

  師父:這樣啊,我們做梵呗音樂什麼的,這個好像還是小點心,做一些有具體內容的。舞臺劇、歌舞劇都非常好,這個呢,還是以中國祖師的故事爲題材比較好,在祖師的故事裏可以穿插一點,就是讓祖師再講解佛陀的本生故事,這樣比較好。講中國祖師的故事,然後再加進去無量劫前佛陀的本生故事,有佛有祖,把我們佛教的人和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可以把心思多用在這裏。

  過去我們佛門有一位靈佑禅師,參學于百丈大師,後來在百丈座下開悟,在大寮裏任典座。有一位司馬頭陀,懂天文、地理、陰陽、術數。有一天他來到百丈這裏,對百丈說:湖南有個大沩山,是個風水寶地,將會成爲一個能容納1500人的大道場。他問百丈大師,派誰去開發這個道場?

  百丈問:老僧我能去嗎?頭陀說:沩山是肉山,和尚是骨人,你去不合適。即使你去了,徒弟也不會超過1000人。百丈大師就問:你看華林首座能去嗎?頭陀看了說:此人不合適。百丈又問靈佑可去得?頭陀一看就說:這人是沩山的主人啊。然後方丈和尚一宣布,華林首座不服氣了,就找百丈說:我身爲首座都不能去,靈佑憑什麼可以去?百丈說:你如果能在大衆前說出一句絕妙的轉語,你就可以去。于是百丈指著地上的淨瓶問:不得稱作淨瓶時,你叫它什麼?首座說:不可喚作木揬(tú)吧?百丈不首肯,轉身又問靈佑。靈佑什麼也沒說,走上前,一腳踢倒淨瓶走了出去。百丈笑著說:首座輸了。

  結果選定靈佑禅師去,靈佑就說:沩山荒山野地,我一個人去開道場,怎麼行啊?我要帶走一個人。百丈說:你看寺廟裏誰行,你隨便點。靈佑就點了一個在禅堂裏整天打坐,啥事也不幹,一坐二十年的那個懶安。方丈和尚傻眼了:他啥都不幹的,油瓶倒了也不扶,你叫他去幫你興道場?佛門當中有很多神奇的事情。結果懶安禅師到了沩山,一改常態,自告奮勇當典座,日夜幫他忙前忙後。後人有說:靈佑一腳踢出了個沩仰宗。

  修行人就是這樣,心在道上,長養道的時候就是要道在事上,借事練心。我們大家也是哦,就是說你有什麼特長,可以跟客堂說說看,但要以客堂爲主,你不能主觀地怎麼樣。因爲道場本來就是鍛煉人的,是破我執的地方。

  你如果真的有什麼特殊境界,那也是看的。像禅堂裏,大家跑香的時候,也有幾個老參在那兒坐著不動。其他人如果在那兒不動,香板早就打上來了。禅堂裏一聲引磬開靜,二聲引磬下座,叁聲引罄就跑起來了,行動完全聽引磬指揮,慢一步都不行。

  但也有個別老參,大家知道的,他往那一坐,一兩天都不動的,大家也不去打擾他。其他人你也想要那樣子,不行的,必須得隨衆。你說:爲什麼他行我不行?這就像雲居山那位知客講的:道場裏不講理的。要講理,那都變爭論了。道場裏就是服從,你願意服從就待在這兒;不願意服從,那天下大得是,你願去哪兒就去哪兒。

  我們佛教裏有句話叫“聽招呼”,這個招呼在寺廟裏,大多數不是用嘴招呼,特別在禅堂裏都是止語,一切行動都聽法器招呼,梆子一響,鍾一響,板一響,幾鍾幾板都是有不同含義的。吃飯的時候也是止語,行堂也都有專門的動作。比如行堂的行到你面前,你要吃這個的,就把碗推到桌邊;不要的,就不要把碗推上去。要吃幹的,就把筷子豎直;要稀的,就把筷子平移碗口。要多要少,用筷子在碗裏示意,行堂的一看就知道了。齋堂裏都有規定動作的,不需要你開口的。

  以後大家在寺廟裏住久了,慢慢就會覺得越來越親切了。這佛教的寺院語言也就學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那修行的境界啊,也會越來越高。  

✿ 继续阅读 ▪ 對初學佛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