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七講話 第五集 第四期 第一天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

  佛七講話 第五集 七十八年第四期

  第一天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

  打佛七,第一件事,須要萬緣放下。放下以後,才能提起一句佛號來。提起一句佛號,是往生的涅槃流;如果放不下,六道輪回生死流。娑婆世界,六道輪回。其實,六道之中沒有生死,只有輪回無間。如果要有生死的話,不稱爲輪回無間。所以六道之中,受苦報而已。六道之中,無事不苦,大家知道以後,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放下以後,方能一心念佛。所以,你家中有天大的事情,不要想它了,佛七以後你再處理。七天之中,修往生因緣。

  往生極樂國土,有原則,今天和大家講這個原則。佛七開示,不過圍繞著這一個原則,雖然有千言萬語,都不離這個原則。

  阿彌陀經曾經說過,一天到七天,持念佛名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蒙佛接引。接引往生西方,彼佛國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再不受六道輪回之苦。所以,原則就在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稱之爲念佛叁昧。龍樹菩薩說,菩薩坐禅,唯念一佛。經上又說,叁昧心者,一心是也。所以,大家一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修學念佛叁昧。

  叁昧也稱之爲定。使你的心,不被六塵所幹亂,六塵不擾,一心不亂。所以,知道這個原則的,佛七期間,眼不可亂看,耳不可亂聽,口不可亂講話,最好是心中不可亂想。

  叁昧也稱爲叁摩地。叁摩地就是定的意思。經上也說過,心住一處,一心不亂,稱爲叁摩地。心住一處,不生妄想,稱爲叁摩地。心住一處,眼根、耳根等六根不染六塵,稱爲叁摩地。心住一處,不生憎愛二心,稱爲叁摩地。心住一處,不分別人我是非,稱爲叁摩地。總而言之,大德心莫生分別,稱爲叁摩地。

  法本無分別,大德心自生分別。由于你自生分別,落入生死六道輪回。

  法性本來是不動的,只因衆生心動,所以才造成生死六道。

  所以大家要求一心不亂,心住一處。

  有人誤會,心無住,他認爲是正修行路。他不知道,經上說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住是不住一切雜染之法。心住一處,不住雜染,稱爲叁摩地。偏于無住,是無記法。心住一處,不住無記,稱爲叁摩地。心中也並不是無念,要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者,無雜染之法;念者,念佛念法念僧。所以經上說,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皆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如果要是偏于無記的話,佛不會說念佛念法念僧了。心中沒有雜染,念佛念法念僧,方稱爲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無有雜染;而生其心者,念佛念法念僧。這樣,才稱爲叁摩地。

  七天當中,希望大家本這個原則用功。你如果有一支香能用上功,就是往生的因緣。這一支香你沒用上功,下一支香努力再用功。今天沒用上功,明天再用力、用功。一定要結西方之緣。以一聲阿彌陀佛名號,入于如來大誓海中。

  講的很拉雜,我們引用大勢至菩薩一句話。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我們就知道,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是修學念佛叁昧。

  如何修學一心不亂,如何修學念佛叁昧呢?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很明白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

  都攝六根──眼不亂看,耳不亂聽。簡單一句話講,使你的六識出于六根門頭,在六塵當中來去自如,不染不著。淨念相繼──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心淨則國土淨,入叁摩地,一心不亂。如此,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前來迎接,此人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所以大家七天念佛,第一件事要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以後,方能修學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方便很多,總說一句,不外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我們其余六天所說雖然不同,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所說的千言萬語,不過是教你達到這個目的就是了。

  希望大家牢牢記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七天當中,如此念佛。

  現在開始念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