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教您“南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那麼我們如何做到心止念絕不起心動念呢?還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應如何理解呢?是讓心無所生隨順緣起自然的流動不造作嗎?
答:修行有次第,不是一開始就不起心動念,先要從深信因果,培養增強內心的善念做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通達諸法空性而不生虛妄分別之心。
問:怎樣使團體利益每位修行人,又不易敗壞呢?團體不團結,各懷己見,不熱情發心付出的原因是什麼呢?該怎樣改起呢?
答:當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加入團體學修的動機是爲了修改自己的習氣毛病,要追求的是心靈成長,認識到爲團體發心和付出是實現自己生命成長最好方式時,團體自然會清淨和合。所以,“見和同解”是“六和敬”原則的基礎。
問:頂禮師父,弟子多淫的習性還是戒不掉,習氣來了又時常造惡業,弟子好累啊,想早點結婚可總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做定課做著做著習氣就會犯,弟子不知道該怎麼辦?連做一個簡單的人都那麼難,弟子該怎麼辦?
答:修學路上遇到困境時,要多親近叁寶,這樣我們內心才能保持光明,不失正見;要不離團體,師友的策勵拉拔是我們走出困境重要的助緣。
問:頂禮法師,在家人80%的時間安住在工作上,因爲工作起總總煩惱,工作時該怎麼安住,如何曆事練心?
答:慈悲待人,與人相處,多待人著想,培養包容心;智慧處事,善觀緣起,勇于承擔,培養責任心。
問:面對對自己關心的人,但總是說通人軟肋的話,當面對別人通軟肋怎麼答複呢?
答:如果一個人內心圓滿、沒有我愛執,別人的任何言語都不會影響到他,所以最好的回應就是自己內心不起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