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念佛
念佛,是淨土法門中,相當普遍的修行法。這種方法,最早,還可溯源到《雜阿含經》。
從了解《阿含經》中,念佛、禮佛與供養佛的含義,也可以有所溫故而知新的吧!
138.汝等當行于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
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
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過去世時,天、阿須輪(阿修羅)共鬥時,天帝釋告諸天衆:汝等與阿須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雜·九七二)
※在阿含經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來作爲去除恐怖的,有穩定情緒的作用。其所念的,隱隱然是歸于以「法」爲主的喜悅與依靠,而不在表面上的佛與僧。
除了佛陀(意思是覺悟者)的稱呼外,在《阿含經》中,尚有十個稱號,別展現著佛陀的德行,稱爲「佛陀十號」的。這「十號」分別是:
①如 來:或譯爲如去,意思是如實地來,或如實地去。引伸爲能如實地知法、說法者。
②應 :或譯爲應供、阿羅漢,意思是已斷除煩惱,值得被供養者。
③等正 覺:或譯爲正遍知、叁藐叁佛陀,是依四聖谛而覺了一切法的意思。
④明行 足:明,是消除了無明。行,是行爲。足,是圓滿成就的意思。
⑤善 逝:或譯爲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說(善于說法者)。
⑥世間 解:了解世間實相者。
⑦無上 士:沒有比他更好者。
⑧調禦大夫:善于調教者。
⑨天人 師:天界、人間的老師。
⑩世 尊:或譯薄伽梵、衆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從憶念「佛陀十號」的含義,而獲得修行上的幫助,是《阿含經》中,念佛的用意。
139.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鎮恚覺、離害覺,如是,出染著心。何等爲染著心?謂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離貪、鎮、恚,安住于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習念佛。(雜·五四九)
※如同念佛,念法、念「初果向」以上的八種聖者(四雙八士僧)、念戒、念施法、念天德,佛陀說,這是六種「出于苦處,升于勝處」,可以讓人
們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的修行方法。
這是將包括念佛等「六念法」,進一步由去除恐怖,穩定情緒的平撫作用,提升爲自身的砥勵與觀照,而成爲離貪欲、鎮恚、害心、染著的修行方法。這樣的方法,是從一般大衆比較容易接受的方便法教起,但又不忘再引導人們,繼續深入趣向解脫道的典型。只有引導趣向解脫,方便法才發揮了功效,才有意義!
140.雲何修行念佛?
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觀如來形,未曾離目。
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十力、四無所畏、顔貌端正,視之無厭、戒德成就,清淨無瑕、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礙、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增·一一)
※從集中精神,將如來的形體看個仔細,讓如來的形影,活生生的留在腦海裏,這是念佛的第一步了。
達到這個程度後,接著,還要想念著佛陀的成就,例如佛陀有十種特殊的過人能力(十力,《雜·六九六》),四無所畏(《增·二四O》)等。念佛,當以思惟佛陀的成就,由仰慕而激發效法爲主。
141.善業以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增·叁二二)
※佛陀從叁十叁天回來了,佛弟子們競相以能成爲第一個禮佛者爲榮。其中,尊者優荨華色比丘尼,就以現神通,將自己化成轉輪聖王的方式,來贏得大衆的讓路,而成爲形式上的第一個禮佛者。
在此同時,尊者須菩提,正在遠處的耆□崛山中縫衣。想到佛陀即將回來,也打算放下手上的縫衣工作,前往禮佛。但就在他挪動身體,跨出右腳時,想到:如來的形體,是什幺呢?眼、耳、鼻、口、身、意嗎?往見的禮佛者,又是什幺呢?地、水、火、風的哪一種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世尊不是說,若欲禮佛者,皆悉觀無常;當觀于法空;當計于無我嗎?想到這裏,尊者須菩提,實質上已經禮佛完畢,又坐下來繼續縫衣了。
念佛亦同禮佛,當以念空義──無常、緣起爲貴。
142.如來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
雲何名供養?受法而能行。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長·二)
※佛陀入拘屍城,在末羅雙樹間,准備入滅。當時,在雙樹間所有笃信佛法的鬼神,都以非時花,布散于地,供養佛陀。佛陀因此而教導阿難說:
真正的供養,是在實踐佛法;
最佳的供養,是在五蘊、六界、六入──我們的日常身、心活動中,去體會無我,實踐無我。
念佛,何嘗不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