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學佛 第四章 叁界 1· 六欲天是怎麼來的

  第四章 叁界

  了知叁界的真實相,可令人豁開心胸,明白人實在是渺小卑微不值一提,更沒有什麼了不起。

  了知叁界的形成因,可令人明白活著的真實意義和明確目標,把握修行的決竅,對出離叁界生起極大的信心。

  1. 六欲天是怎麼來的

  跟我們最接近的六層天叫六欲天,六欲天的天人都有男女欲望和飲食欲望。天人爲什麼不解脫?因爲執著在福報上,會有壞苦。

  第一層天叫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分別鎮守四大部洲——東勝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賀州、北俱蘆洲,四大部洲叫四天王天,離我們人間最近。

  四天王天往上叫做忉利天,又叫叁十叁天。

  叁十叁天不是豎著往上叁十叁層,而是平著有叁十叁個地方,四個方向每一個方向有八天,加上中間有一天叫善見城,是帝釋天所住,所以叫叁十叁天。《地藏經》就是佛陀在忉利天宮所宣說,因爲佛陀的母親生下佛陀以後往生忉利天宮,佛陀爲了報母恩,就去宣說了《地藏經》。

  四天王天跟忉利天宮的人都有男女欲望,他們的男女欲望跟人差不多,像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就是在忉利天宮。他們的生活跟我們差不多,有男女之分和男女之事,但他們都是化生,不像我們爲了吃喝而去拼死拼活,天上的東西都是化現的,是福報所現,當他們生下來的時候,福報就現前了。

  再往上叫做夜摩天,翻譯叫時分,這一天的天人中時時唱快哉,所以叫夜摩天。

  夜摩天再上一層叫兜率陀天,簡稱兜率天,兜率天也有男女欲望。兜率天也叫睹史多天、喜足天,因爲在兜率天的外院,吃喝玩樂、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很滿足很享受,所以稱爲喜足天。

  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所住,彌勒菩薩沒有欲望,他是等覺菩薩、候補佛。

  候補佛是什麼?因爲現在我們還處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裏,當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隱沒以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佛法,人間黑暗,叫黑暗期,然後要在很遙遠的將來,彌勒菩薩才下生人間成佛,所以叫候補佛、等覺菩薩。

  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只能出現一尊佛,不能有第二尊佛出來,爲什麼?因爲一尊佛就足以教化叁千大千世界,其他的佛要來這個世界,會示現菩薩身或者弟子身,或者其他身份來輔助這尊佛。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其他的佛要來世間,一定要示現其他身份,而不是佛的身份,即使是佛的身份,來贊歎一下也就走了,要來人間教化,一定會示現弟子身或者其他身。

  像觀音菩薩就是古佛再來,他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叫正法明如來,觀音菩薩就是示現弟子身、菩薩相,文殊師利菩薩來人間也是示現菩薩身。現在在五臺山清涼世界,有五萬菩薩衆跟著文殊師利菩薩聽法靜修。

  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過去七佛都是他的學生,他自己事實上也是古佛再來,但是他示現弟子身輔助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華嚴境界裏,他是盧舍那佛旁邊的一位學生,跟普賢菩薩一起協助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所以即使古佛再來,也只能示現菩薩身、弟子相,或者其他的各種身份。

  所以,假如有人說我是某某佛再來,那絕對不是,那是魔,因爲不能有第二尊佛出世。一尊佛就足以教化叁千大千世界,不需要第二尊佛再出現,兩尊佛出現反而讓人無所適從。而且衆生的福報能感召一尊佛出世,就已經不得了了,衆生福報盡的時候,佛法就隱沒了,也不見佛了。

  爲什麼佛法要滅?其實不是佛法滅了,是衆生學佛的福報盡了,沒有福報了,所以佛法就不見了。佛法沒有生也沒有滅,真理不生不滅,真理就是真理,本來如此叫做真理,真理哪來的生滅?認識了,是佛法在世,不認識,佛法照樣在世,隱沒的意思是衆生不認識佛法,而不是沒有佛法,佛法就擺在這裏。

  比如說無常,有佛出世也是無常,無佛出世也是無常,比如書本一定是無常,它一直在變。

  因爲我們福報夠了,有佛出來講法,我們才懂得無常,懂得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如果沒有佛出來講法,我們即使看見書也不懂得它無常。我們沒聽佛法之前,認爲書是常,當它壞了的時候,會因爲喜愛它而覺得苦,這就是壞帶來的苦。

  如果懂得無常,那麼在的時候好好珍惜,壞了就是壞了,隨它去。我們經常是愛的、貪的喜悅,失去了、壞了就哭泣,老朋友相聚很快樂,離散的時候就很痛苦,實際上相聚本來就會離散,在相聚的時候離散就已經開始了。

  相聚爲什麼會離散?因爲相聚就是衆緣湊在一起,衆緣湊在一起終會解散,解散就叫離散,所以相聚一定會離散,離散有可能再相聚,條件具足就相聚,條件不具足也相聚不了。所以聚散本來如此,有如花開花落、樹青樹黃,花開了一定會謝,樹青一定有黃的時候,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一定是如此的。

  花開的時候你感覺很美,好好珍惜,花謝的時候你知道這是隨順自然,很坦然,這樣就對了。不然花開你很美,花謝你就哭,那你就變成林黛玉了。天人爲什麼會苦?因爲他執著現有的樂,等到這些有如花謝的時候,他就苦了,執著樂就會遭遇苦。

  兜率天再往上叫樂變化天。樂變化天就是在五欲的境界裏都是自然變化,隨已所要,沒有客觀條件,要什麼就現什麼,很自在很如意,所以叫樂變化。

  第六天叫他化自在天。不用自己變來受用,而是讓別人變來受用,所以很自在,叫他化自在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