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拒絕皮草——一雙真皮毛製成的鞋子相當沈重

  拒絕皮草——一雙真皮毛製成的鞋子相當沈重

  在對待動物生命的問題上,動物保護主義者、環境保護主義者、素食者以及宗教人士共同接受的一個概念就是人道主義,即使是那些人類中心主義者,對于人道主義這個基本前提也是能夠接受的。

  人道主義是起源于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一種思想體系,提倡關懷人、愛護人、尊重人。基于當時特定的曆史文化環境,西方的人道主義概念更多地強調以人爲本、以人爲中心,這很容易被演化成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相對來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道”概念,其超越性與包容性都比較強。《禮記》雲:“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周易》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都是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而《中庸》中:“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義,亦即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旨,則將“人道”擴展至“成物”、“愛物”的範圍,也就是現代社會中所講的“博愛”。

  博愛就是愛心的擴大,是成就大我、與外境和諧相處的大道。不同于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者,他們把萬物,把大自然當作自己可以隨意取奪的資源,成就的是利己、功利的人生觀,最終會造成人與外物,以至人與人之間的嚴重沖突,現代社會中人類所面臨的種種窘境已經證明這條路通向的是痛苦與黑暗。從這個角度來講,人道主義的正確內涵應該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是人類克製物欲沖動、規範自我行爲的准則。具體到與動物的關系上,那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所說的:“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與儒者的恻隱之心相比,佛法的慈悲心是建立在佛陀對法界實相的真實觀察和體悟的基礎之上,是一種攝衆生于自體,以衆生之苦爲己苦,生起哀傷之心的大慈悲心。《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雲:“慈悲是佛

  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衆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爲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