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 第七章 漫談大藏經(一)漢文大藏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函《妙法蓮華經》卷七題雲:「大宋國浙西路安吉州長興縣白烏鄉奉叁寶弟子因道舍財贖到法華經板七卷,舍入思溪圓覺禅院,補填大藏經字函……嘉熙叁年(1238)二月日弟子因道政意旨。」又可字函《圓覺經》第二卷題雲:「大寺大藏經仗蒙安撫大資相公趙給錢贖此經兩序及諸經板字損失者重新刊補,務在流通佛教,利益群生。淳佑庚戌(1250)良月圓日住持釋清穆謹題。」舊來傳說圓覺院藏與資福寺藏是兩個不同的刻本,而其中資福寺藏刊刻源流不明。今考思溪各本題記多與圓覺院有關,可見資福寺板實在就是圓覺院板。至于兩寺的關系尚難考定。其板式與福州板相同而體裁精美過之。全藏自天字函至最字函凡599函1459部,5940卷。

  金解州天甯寺大藏經解州即今山西解縣。此藏世久不知名,1936年始于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因通稱爲金藏或趙城藏。明嘉興藏的《刻藏緣起》中有陸光祖《募刻大藏經疏》,文中說「昔有女子崔法珍斷臂募刻藏經,叁十年始就緒。當時檀越有破産鬻兒應之者。聖朝道化宏廣,越前朝遠甚,豈無勝心豪傑乎!」又《金史紀事本末》卷叁十中也說:「秘書省碑今在燕弘法寺……大定十八年潞州崔進女法珍,印經一藏進于朝,命聖安寺設壇爲法珍授戒爲比丘尼,二十叁年賜紫衣宏教大師。明昌四年立碑石,秘書丞兼翰林修撰趙沨風記,翰林侍講學士黨懷英篆額。」由此可知此藏是崔法珍所創始。就藏中題記考之,如《大般若經》卷五九題雲:「解州夏縣古鄉趙村王德並妻李氏同發虔誠,謹舍淨財大藏經板會下施錢二千余貫……乙亥十二月八日奉佛弟子王德。」又《地藏十輪經》卷一、卷八、卷九有記雲:「绛州太平縣吳翼,奉爲亡父吳海,特發虔心,謹就天甯寺開雕大藏經板會下雕《地藏十輪經》一部一十卷…大金貞元叁年四月二十五日吳翼施。」由此可以證明,當時是在解州天甯寺,設立開雕大藏經板會主持其事的。題記之中所記刊刻年代最早的金皇統九年(1149)見日字帙《大般若經》卷八二未,文雲:「浦州河津縣第四都西母村,施雕大藏《般若經》囗卷,都維那毋戬,維那王行者,助緣維那等毋憂,薛謹(人名略),奉爲報答天龍八部、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同成佛果。皇統九年己巳歲。」最後爲大定十二年(1173),雁字帙《大乘智印經》未,文雲:「大定十二年叁月日藏經會下重雕造。」其中間有天德、貞元、正隆、大定諸年號,曆時叁十年,亦與陸光祖之說相合。板式是複刻北宋開寶藏而增入若幹經疏,裝璜也是卷子式。全藏白天字函至幾字函凡682帙。如與高麗藏對校,自天字函至毂字函凡510帙的編次全與麗藏相同;自振字函至世字函前半凡二帙半是麗藏所無;自世字函後半至貌字函凡67帙半,內容與麗藏同而編次有變易;自踐字以下101帙是麗藏所無,而與《至元法寶勘同錄》大致符合。此經板雕刻在解州,但崔法珍既于大定十八年出家,又于二十叁年賜紫及師號,其經板也就隨之移入京師弘法寺。《金文最》卷一一一中有趙沨《濟州普照寺照公禅師塔銘》,文中敘照公于大定二十九年在寺建立輪藏之事雲:「聞京師弘法寺有藏經板,當往彼印之,即日啓行,遂至其寺,凡用錢二百萬有畸,得金文二全藏以歸。一寶輪藏,黃卷赤軸,囗囗囗囗囗囗殿中安置壁藏,皆囗梵冊,漆板金字以爲嚴飾,庶幾清衆易于翻閱。」是照公所印兩藏的裝璜方式,一部是卷子式。一部是梵夾式。此板到元朝部分被毀,因有補刻之舉。《辨僞錄》卷四雲:「大元啓祚,眷意法門,太祖則明诏首班弘護茲道,太宗則試經造寺補雕藏經。」耶律楚材《湛然文集》卷一四中有《補大藏經板疏》雲:「十年天下滿兵埃,可惜金文半劫灰。欲剖微塵出經卷,隨緣須動世間財。」《佛祖曆代通載》卷二二亦引《弘教集》稱元世祖嘗因大都弘法寺舊藏經板校補印造頒行天下。是此藏經板確是移存入燕京弘法寺,元代曾經補刻.但是移存的經過難以詳考了。

  宋平江府碛砂延聖院大藏經平江府是今江蘇吳縣,碛砂在吳縣東南叁十五裏陳湖地方。此藏世簡稱碛砂藏或延聖寺藏,其藏經目錄卷上有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識語,文雲:「幹緣僧善成、可南、法燈、法如、法界、法超、志圓同募,本院藏主法忠化到,小比丘善源書,勸緣大檀越成忠郎趙安國,都勸緣住持釋法音。」就經中題記考之,創刻時代約在寶慶紹定之間(1225一1228)。全藏自天字函至合字函凡591函,1532部,6362卷。板式全同湖州本。現存晉譯《華嚴經》卷一五有記雲:「資德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朱文清,同男顯祖等施財命工刊造大藏經板一千卷,舍入平江路碛砂延聖寺永遠流通功德,專爲祝延聖躬萬安。大德五年(1301)九月日提調刊板僧法雷謹題。」又《大宗地玄文本論》卷四有管主八題記雲:「近見平江路碛砂延聖寺大藏經板未完,遂于大德十年(1306)閏正月爲始,施財募緣節續雕行,已及一千余卷。」由此可知此藏雖創刻在南宋,而完成實在元代,或者是經過兵災損失而元代補刻完足的。現在陝西西安存有此藏。

  元杭州路余杭縣大普甯寺大藏經此藏世簡稱普甯藏或元藏。普甯寺爲元代白雲宗的寺院。其雕板爲普甯寺住持道安、如一、如志、如賢等募緣,以思溪、福州二藏校勘付刊。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迄至元二十七年(1290)雕造竣工。全藏自天字至約字凡558函,1430部,6004卷)。其中式字至遵字28函,秘密經部數未計在內。與思溪藏微有增減。板式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雕工甚精,板式較宋板略狹小。

  元燕都弘法寺大藏經舊傳有此藏。但金藏既曾移存弘法寺,且在元初補刻。昔時不知有金藏,所以只知有弘法藏,而不得其傳本。今既發現金藏,則昔時所稱元弘法藏應即是指金藏而言,未必另有其板。河北曲陽縣元太祖二十二年,《覺辯大師(法)源公塔銘》中雲:「都城弘法寺補修藏經板,以師爲提領,叁年雕全,師之力居多焉。」(見《曲陽縣志》)但據至元二十四年撰《至元法寶勘同錄》而論,似已就弘法寺藏補訂增刊,別成一藏矣。

  元銅板大藏經據《補續高僧傳》卷一《法祯傳》稱:「英宗即位,將以大藏經治銅爲板,而文多舛誤。诏選天下名僧六十員雠校,師與湛堂、西谷五人爲總督。」又黃缙的《金華黃先生文集》卷四一所載《榮祿大夫司空大都廣壽禅寺住持長老佛心普慧大禅師北溪延公塔銘》也說:「英宗皇帝以禅師先朝舊德。每入見必賜坐,訪以道要。命于永福寺與諸尊宿校勘叁藏,將镂銅板以傳後。」但是現在既無資料可考,當時曾否實際镂板,是否完成,均無從證明。

  明洪武本大藏經此即明南本大藏經的祖本,亦稱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于金陵蔣山寺開始點校藏經,至洪武叁十一年(1398年)刻成。板存金陵天禧寺,不久即被焚毀,所以世間流傳極少。全藏約有1600余部,7000余卷,絕大部分是翻刻碛砂藏本。1934年在四川崇慶縣上古寺發現此藏,共存678函。板式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現移藏于成都人民圖書館。

  明南本大藏經此即世所稱南藏。明永樂中重刊洪武本,而略有更改,板存金陵報恩寺。創刻年代約在永樂十年至十五年(1412一1417),刊成在永樂十七年(1419)。據《大明叁藏聖教南藏目錄》卷未所附請經條例中雲:「此據報恩寺藏經板一副看得,原系聖祖頒賜以廣印行。」全藏自天字函至石字函凡636函,1610部,6331卷。板式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

  明北本大藏經世簡稱北藏。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爲報皇考皇妣生育之恩所刻,英宗正統五年(1440)完成。《大明叁藏聖教目錄》中有明英宗正統禦製藏經序雲:「我皇曾祖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禅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德全仁聖,道法乾坤……博采竺乾之秘典,海藏之真诠。浩浩乎,穰穰乎,繕書刊梓,用廣傳施,功垂就緒,龍禦陟遐。洪慶所贻,傳序暨朕,恭嗣大寶,統理萬邦。追惟聖孝之隆,敢忘繼述之務。大藏諸經六百叁十六函,通六千叁百六十一卷,緘畢刊印,式遂流布。」卷數較南藏微增,編訂亦互有出入,實有1621部。板式每半頁五行,每行十二字或十七字。至神宗萬曆間,神宗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又續刻入藏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萬曆十二年神宗欽賜《禦製續入藏經序》,總計本續凡677函及目錄一函,此即《明史·藝文志》所稱:「釋藏目錄四卷,佛經六百七十八函」是也。

  明武林方冊大藏經此藏今不傳,詳清無考。僅據嘉興藏《刻藏緣起》中所載道開《募刻大藏文》中有雲:「太祖高皇帝既刻全藏于金陵,太宗文皇複镂善梓于北京……後浙之武林仰承風德,更造方冊。曆歲既久,其刻遂湮。」又《杭州府志》余杭縣化城寺紀雲:「萬曆中僧法鎖主刻藏議,藏置化城,募金恢複。英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余間。」武林爲今杭州,化城又稱恢複,此者是一是二,均難考定。

  明嘉興楞嚴寺方冊本大藏經世簡稱嘉興藏,又稱萬曆藏或徑山藏,是密藏、道開等發願,于萬曆未年于嘉禾(今浙江嘉興)楞嚴寺所創刻,刻板地址多分在杭之徑山。萬曆八年(1580)道開南遊,始發刻藏大願,十四年春于長安與居士十人商募緣事,自定北、南、舊叁藏對校之則。初與幻予在五臺山紫霞谷妙德庵開始,真可、德清及諸居士援助之。嗣于萬曆二十二年(1594)南遷杭之徑山寂照庵。繼而道開示寂,幻予代之。又二年,幻予亦示寂,後繼其事者交疊相代,至弘光元年(1644)刻成。《刻藏緣起》中萬曆十四年馮夢祯《刻大藏緣起》雲:「宋元間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碛砂,吳興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國朝僅有兩京之板而諸方之…

《法苑談叢 第七章 漫談大藏經(一)漢文大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