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漫談佛畫
一般對于一幅繪畫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題材的內容,然後方能辨別其畫法的技巧,考定其年代和繪畫的因由。如若題材不明,則對于畫法的辨別,年代的考定便不能深刻細致。于佛畫研究也是如此。爲了明了佛畫的題材,就必須從佛教經典或佛教傳記中考證其淵源。因此,佛畫的解題是研究佛教美術的首要工作。
(一)佛畫的起源
只就現有的遺物很難對佛教畫的起源得到正確的考證,因爲最古的遺物現在已不存在了,但是可以肯定佛教繪畫是早于佛教雕刻的。根據佛經和佛教傳記中的記載,當佛在世時,在佛教寺院中已經有了佛教繪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十七雲:「給孤長老施園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裝飾。』即往白佛。佛言:『隨意當畫。』聞佛聽已,集諸彩色,並喚畫工。報言:『此是彩色,可畫寺中。』答曰:『從何處作,欲畫何物?』報言:『我亦未知,當往問佛。』佛言:『長者!于門兩頰應作執杖藥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變;又于一面畫作五趣生死之輪;檐下畫作本生事;佛殿門傍畫持鬘藥叉;于講堂處畫老宿苾芻,宣揚法要;于食堂處畫持餅藥叉;于庫門傍畫執寶藥叉;安水堂處畫龍持水瓶著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經》法式畫之,並畫少多地獄變;于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大小行處畫作死屍,形容可畏;若于房內應畫白骨髑髅。』是時長者從佛聞已,禮足南去,依教畫飾。」
同上書卷叁十八中敘佛涅槃後,迦葉尊者爲恐阿阇世王聞佛入涅槃,必定憂惱,嘔血而死,因命行雨大臣「于妙堂殿如法圖畫佛本因緣:菩薩昔在兜率天官,將欲下生,觀其五事:欲界天子叁淨母身、作象子形托生母腹、既誕之後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剛座、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次至婆羅痆斯國爲五比的,叁轉十二行四谛*輪;次于室羅伐城爲人天衆現大神通;次往叁十叁天爲母摩耶廣宣法要;寶階叁道下瞻部洲;于僧羯奢城人天渴仰;于諸方國在處化生,利益既周,將趣圓寂,遂至拘屍那城娑羅雙樹,北首而臥入大涅槃。如來一代所有化迹既圖畫已。」在《付法藏因緣傳》卷一中也有同樣的記載,而且所敘更詳。其文說:「圖畫如來本行之像。所謂菩薩從兜率天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白淨,母曰摩那,處胎滿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釋奉接,難陀龍王及跋難陀吐水而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執持寶蓋隨後侍立。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滿足七步。至于天廟,令諸天像悉起奉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傷當終,不睹佛興。詣師學書、技藝、圖忏,處在深宮,六萬彩女娛樂受樂。出城遊觀,至迦毗羅園,道見老人及沙門。還詣宮中,見諸彩女形體狀貌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冢墓無異。厭惡出家,夜半逾城,至郁陀伽阿羅邏等大仙人所,聞說識處及非有想非無想定。既聞是已,深谛觀察,知非常苦不淨無我。舍至樹下六年苦行,便知是苦不能得道,爾時複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爾時有二牧牛女人,欲祀神故,以千頭牛 取其乳,飲五百頭。如是展轉乃至一牛,即取其乳煮作糜,湧高九尺,不棄一滴。有婆羅門問言:『姊妹,汝煮此糜欲上何人?』女即答曰:『持祀樹神。』婆羅門言:『何有神祇能受斯食!唯有食者成一切智,乃能受汝若斯之供。』于是女人便奉菩薩,即爲納受而用食之,然後方詣菩提樹下,破魔波旬,成最正覺。于波羅奈爲五比丘初轉*輪。乃至詣于拘屍那城力土生地入般涅槃。如是等像皆悉圖畫。」
從以上所引證的律藏和佛傳所說的事實,雖很明顯是經纂述者加以渲染,但必定是有所依據的素材。由此可以肯定當佛在世時寺院中已有壁畫,而且在佛涅槃後,這些壁畫曾起了一定的作用。文中對繪畫內容的詳盡敘述很可能有纂述者的鋪張,但仍不失爲關于佛畫緣起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