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二課(五)于己作病人想

  聖者言教 第十二課(五)于己作病人想

  【譬如自己身患重病,久時不愈,此生性命彌留之際,即將趨入後世之身;我等已被八萬四千煩惱之疾病折斷善趣之梯、開啓惡趣之門、即將斷送解脫之命根時,于此心懷恐懼之想。】

  不僅要從文字上如是理解,更應該反觀自己理解得如何。雖然我們從文字上了解一些善法的功德,但由于貪嗔癡煩惱極爲沈重的緣故,平常無論是從思想還是行爲當中,與善法相符之事極爲稀少,這就是業力沈重的表現。抑或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由于心太散亂以及昏沈太重的緣故,無法順利修行,這也是貪嗔癡煩惱沈重的表現。我們將自己視爲患有疾病的患者,原因正在此上。

  由于我們無始以來所積造的煩惱習氣沈重之故,已經折斷了善趣之梯,所以即便有善知識爲我們傳講一些善法的功德,我們的內心依然很難趨向善法,而是時時都在貪嗔癡煩惱之中。貪嗔癡煩惱乃惡趣之根源,因此我們大多數時間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爲我們開啓了惡趣之門。現前我們的內心若與貪嗔癡煩惱相契合,則充分說明惡趣就是我們的歸宿,這時內心必然會産生恐懼。比如身患重病時,我們的內心無意中會産生一種恐懼,害怕病症發展,最終導致死亡。同樣一個道理,若我們的內心被貪嗔癡一切煩惱所束縛而不懂得尋求解脫,最終就會失去即生成辦解脫的機會,恐怕惡趣就是我們未來的歸宿。

  【何者方能利益病人?】

  當內心對即將失去解脫慧命而心生恐懼的時候,就應該繼續往下觀想:何者方能利益病人?從逆緣的角度當中而言,時時觀察自己內心煩惱有多沈重是一件好事,但是單純站在逆緣的立場之上,當這種悲傷形成極端的時候,對自己的身心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我們既要觀想逆緣,還要觀想順緣、從事善法的功德。也就是說,要知道依靠什麼善法才能消盡這些病症。

  比如有些道友時時都在憂慮自己貪嗔癡煩惱以及習氣沈重,這種過度擔心,已經成爲修行的障礙,因爲即便想修行,也修不下去。從某種角度而言,你觀察到自己的過錯,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是爲了消盡煩惱,所以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後,不能一味自怨自艾,還要從順緣的角度去思維,哪一種善法能消盡煩惱,解除自己的病痛。這一點,非常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