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石文物
中國古代習慣在日用的金屬器皿上刻鑄文字,或是紀事,或是銘功,或是警戒,這叫作「金」。後來銘刻在碑碣上,或是墓志上,這叫做「石」。金石文字是研究古代曆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佛教的金石文物,也不例外,不僅關系到佛教史實,也關系到一般社會的史實。因此,佛教徒對于寺院中所保存的金石文物,必須加以重視,妥善保存,不可任其毀壞,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石」,便是寺碑和僧人墓塔碑。這些碑上都記有史實,是最原始的資料。自唐代以後,建石幢之風盛行。有爲功德镌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爲紀念僧德的墓幢,有用漢文雕刻的。也有用梵文雕刻的。幢蓋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各時代有不同風格,都極精美。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金」,便是鍾、磬、爐、鼎之類,從它們的鑄造技巧上,可以考察曆代冶煉技術的進步。如北京大鍾寺的大鍾,明永樂年問造,鍾的內外都鑄有漢、梵經文,重約八萬余斤。法海寺的鍾,明正統年間造,鍾內外鑄有梵文經咒。各地寺院常有宋、元、明時代的銅鍾或鐵鍾。這些都是極有價值妁文物。
佛教寺院的文物,大約可分爲下列各類:
第一、建築:即古代建造的殿堂和塔。
第二、繪畫:即前代畫家爲寺院所作的各種繪畫,寺院的壁畫,以及各種繡畫、織畫、漆畫等。
第叁、雕塑:即寺院古代雕塑的尊像,以及各種金、石、玉、竹、木、骨、角、牙、陶、瓷等雕刻的器皿或藝術品。
第四、銘刻:即一切金、石、玉、竹、木、磚、瓦等之有文字銘記的,碑刻、經幢等也屬于此類。
第五、圖書:這一類文物在寺院中最爲豐富,往往被忽略或輕視。所謂圖書,即完整的藏經和殘缺零本藏經,古版本佛經,其中常有珍貴的孤本或絕本。特別是抄本佛經和書籍,往往是極有曆史價值或研究價值的文獻。此外,寺院的譜錄、志書、檔案、戒牒、法卷、簡牍、以及音樂歌贊的譜錄,也都有曆史價值,應當保存。至于名人的法書、墨迹,珍貴的金石拓本,古刻經的版片,由東南亞國家傳入的貝葉經(應當確定其文字),也都屬于圖書之類。
第六、貨幣:即古代的貨幣或鈔券。
第七、輿服:即有曆史價值的衣袋、佩帶、冠履、飾物、絲棉麻織物和刺繡品。但是關于這些衣物的時代必須研究確切,決不可強加附會,致招譏嫌。如國清寺傳說的智者大師的袈裟,並不是隋代之物。應當考定其確切年代,辨別其真僞,才有曆史價值。
第八、器具:凡是法器、樂器、儀器、家具等,如古代的櫥櫃、幾椅等類。
以上所舉的只是簡單介紹,未曾提到的還有很多,要在具體仔細的審查之中,正確分析,從時代和藝術上評定其文物價值,避免錯誤和浮誇,作好保護文物的工作。否則很可能把沒有文物價值的東西保留下來,而有文物價值的東西反被破壞了。佛教徒應當從愛國主義的精神出發,保護寺院中從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