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要佛事
在寺院中所舉行的佛事,要以水陸法會爲最盛大,以焰口施食爲最經常,其次,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舉行的。
水陸法會全名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水陸法會的創始,相傳是粱武帝因夢中得到神僧的啓示,醒後受寶志禅師的指教,親自披閱藏經叁年之久,方撰成此儀文。于天監四年(505)在金山寺依儀修設。但後經周隋變亂,此儀不行。到了唐高宗鹹亨中(670一673)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師夢中得異人指點,醒後從大覺寺吳僧義濟處得到梁武帝所撰水陸儀文,因常設此齋,遂流行天下(見《佛祖統紀)卷叁十叁)。但是據《廣弘明集》所載,梁武帝于天監叁年(504)才舍道事佛,不可能在天監四年以前已經披閱藏經叁年之久。水陸儀軌中的文辭完全依據天臺的理論撰述的。其中所有密咒出于神龍叁年(707)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這不僅是梁武帝所不能見,也是鹹亨中神英所不能知的。現在通行的水陸法會分內壇、外壇。內壇依照儀文行事,外壇修《梁皇忏》及誦諸經。所謂梁皇親撰儀文及神英常設此齋,可能只是指《慈悲道場忏法》而言,至于水陸儀文則是後人所增附的。
水陸法會的盛行是宋代開始的。宋熙甯中(1068-1077),東川楊锷祖述梁武的舊儀,撰成《水陸儀》叁卷,當時曾盛行于世。元佑八年(1093),蘇轼爲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撰水陸法贊十六篇,因稱爲眉山水陸。南宋時史浩路過金山,聞水陸法會之盛,特施給四明東湖月坡山田一百畝,專供四時修建水陸之費。乾道九年(1173),月坡山創建殿字,四時啓建水陸大齋,史浩親撰疏辭,作《儀文》四卷。南宋末年,志磐又續成《新儀》六卷;並製定像軸二十六軸。于是金山儀文稱爲「北水陸」;志磐所撰稱爲「南水陸」。《應庵昙花禅師語錄》卷五有在建康蔣山太平興國寺《王機宜爲弟樞密相公設水陸請升堂法語》,和在平江府報恩光孝寺時《悲濟會水陸升堂法語》。昙花是宋高宗時人,可見當時水陸佛事已很普遍。元《元叟端禅師語錄》有《朝廷作水陸升座法語》,其時是皇慶元年(1312)。《元史》卷二十八說:英宗至治叁年(1323)製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臺萬聖佑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其時月江正印禅師住持金山,其《語錄》中有《朝廷金山建水陸法會普說》,就是其事。《楚石梵琦禅師語錄》卷二十有明洪武元年、二年(1368、1369)兩次于蔣山禅寺水陸法會升座《法語》,這也是受明太祖敕旨舉行的。可見元明時對水陸佛事甚爲重視。明袾宏又因金山寺本前後錯雜,不見始終頭緒,時僧者舍亦複隨意各殊,乃取志磐崴軌重加訂正,成爲《水陸修齋儀軌》六卷。清咫觀撰《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法界聖凡水陸大齋*輪寶忏》十卷。現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間儀潤彙集袾宏訂正的《水陸儀軌》。
根據如上所述的水陸佛事發展情況來看,水陸儀文是宋人創撰的。宋遵式《施食正名》中說:「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榜水陸者(中略),有題斛食者(中略),有題冥道者」。是水陸與冥道是同一儀式的名稱。日本最澄、圓仁先後入唐求法,所攜回的密部經典中有《冥道無遮齋法》一卷(最澄)、《冥道無遮齋文》一卷(圓仁)。現在《阿婆傳抄》中有《冥道供》,其規模與水陸儀軌大致相仿。可見水陸法會是唐時密教的冥道無遮大齋與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到了宋代楊锷又采取了密教儀軌而編寫成《水陸儀》。明蓮池(袾宏)大師既嫌金山寺木頭緒雜亂,可見原初創始未必是出于通家之手。現在金山寺本既不傳,無從考知其內容。總之,水陸法會是宋代盛興起來的一種佛教儀式,是可以斷言的。
瑜伽焰口系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式。經中說:佛在迦毗羅城尼具律那僧迦藍,爲諸比丘並諸菩薩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閑靜處習定。至夜叁更,有一餓鬼,名曰焰口。于阿難前說:「卻後叁日汝命將盡,生餓鬼中。」阿難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陳說此事,並乞示教。時佛爲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謂誦之即能免餓鬼苦,福壽增長。修此法時,于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麨及諸餅食等,右手按器。誦陀羅尼七遍,然後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于食器,瀉淨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羅門仙,即誦此陀羅尼二七遍,投于淨流水中。若誦叁七遍,奉獻叁寶,則成上味奉獻供養。
此法的傳來,最初是唐武後時實叉難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和《甘露陀羅尼咒》一卷。面然就是焰口的異譯。其《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中所說的真言名變食真言。《甘露陀羅尼咒》所說真言名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其後不空叁藏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同本。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前《儀軌經》前半起源分別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日本所傳尚有唐跋馱木阿譯《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中的行法次第是:一、破地獄真言,二、召餓鬼真言,叁、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業真言,六、忏侮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開咽喉真言,九、七如來名,十、發菩提心真言,十一、叁昧那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叁、乳海真言,十四、普供養真言,十五、奉送真言。自此以後施餓鬼食便成爲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儀式。日本入唐求法諸家曾攜回有關施食餓鬼的儀軌。空海著《秘藏記》中曾解釋施餓鬼法中五如來義。安然《八家秘錄》有《施餓鬼法》,列諸家將來經軌八部。但是在中國卻由于唐未五代之亂,隨著密教失傳而施食一法也失傳了。
宋代諸師對于施食一法是不夠了解的。在遵式《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其法並非密教儀軌,只是取經中真言,附以臺宗觀想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說:「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榜水陸者(中略),有題斛食者(中略),有題冥道者。」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是唐代的冥道無遮大齋,也是密教行法的一種。水陸是宋代興起的儀式。此叁者在當時是混同著而無所區分的。宗曉有《施食通覽》一卷,首載《救面然餓鬼經》二譯,次錄《涅槃經》佛化曠野鬼神緣,《鼻奈那雜事律》佛化魔子母緣及《寶雲經》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諸家關于施食及水陸齋會之文。其中有仁嶽《施食須知》一篇,也以爲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是施食。《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說。可見宋代諸家對于焰口施食曾企圖恢複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于藏族喇嘛進入漢地,密教也隨之複興。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未注譯人。就其中真言譯音所用字考之,應是元人所譯。其次第與不空譯《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其前增有叁歸、大輪明王咒、轉*輪菩薩咒、叁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叁寶施食、入觀音定,然後方破地獄。而後增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回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明、十類孤魂文、叁歸依贊。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複興。
明代,由于諸家傳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雜亂。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其後天機禅師刪其繁蕪,成爲《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簡稱爲《天機焰口》。天臺靈操爲之註,名曰《修習輸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二卷。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蓮池袾宏又因《天機壇儀》略加參訂,名曰《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略名《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並爲之註,名《施食補註》。清康熙叁十二年(1693)寶華山釋德基又因袾宏本略加刪輯,名爲《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寶華山釋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1675)釋寂暹著《瑜伽焰口註集纂要儀軌》。康熙二十二年刊《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儀軌》的跋文中說:「禀受師承不出一家,遂使流通經本大相徑庭。紛纭彼此,莫知適從。」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爲《天機》和《華山》兩種。
齋天是後起的一種儀式。當天臺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製定《金光明忏法》時,其中莊嚴道場是要依《金光明經》設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座位。而忏文中依經奉請大梵尊天、帝釋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迹、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等十一天衆。到了宋代修金光明忏,設諸天供,就隨意依據經文而增加之,諸天座次的排列也引起爭論。南宋紹興中(1131一1162)神煥撰《諸天列傳》,乾道九年(1143)行霆又撰《諸天傳》。設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叁十叁天不等。
到了元代,便由金光明忏法略出供天一節,作爲寺院中每年歲朝佛事。元省悟所著《律苑事規》卷十中說:「正旦元首,各寺祈禱規式不同,修光明、觀音忏法,或誦經文,或只課咒。」又說:「正月旦、上元節,諸寺殿堂多修忏法,或供諸天。」《續釋氏稽古略》中說,元文宗時,天臺宗的慧光法師于每歲元旦率衆修金光忏,這便是齋天所以興起的根源。明末弘贊律師就簡略的《金光明忏法》別撰《齋天科儀》,至今諸寺通行。
放生中國漢地放生的習慣並不始于佛教。《列子·說符篇》說:「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見逢節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說符篇》中說:「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衆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不僅有放生,而且有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
佛教提倡放生,首先是《梵網經》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說:「若佛子以慈…
《法苑談叢 第叁章 佛教的儀式(四)重要佛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