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釋名(叁)大雄寶殿

  (叁)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稱爲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爲“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爲“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爲了衆生犧牲自己的頭目腦髓,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爲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事。這種姿式的造像名爲成道相。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爲“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爲旃檀佛像,傳說是佛在世時印度優填王用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下垂名“與願印”,表能滿衆生願;上伸名“施無畏印”,表能除衆生苦。後來仿照此形象製作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一般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立像,一年老,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佛涅槃以後迦葉尊者繼領徒衆,後世稱爲初祖。迦葉涅槃以後,阿難尊者繼領徒衆,後世稱爲二祖。

  俗稱釋迦佛爲如來佛。這是錯誤的,因爲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能說明是某佛。比如稱人爲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叁身佛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叁尊,這是根據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叁種不同的身。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此雲遍一切處,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此雲光明遍照,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此雲能仁寂默,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衆生的佛身。

  叁世佛又有的大殿中也是叁尊佛,卻是代表中、東、西叁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阿彌陀譯成中國語是無量壽),結跏趺坐,雙手壘置足上,掌中有一蓮臺,表示接引衆生的意思。

  叁世佛旁邊有的各有二位菩薩立像或坐像,在釋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藥師佛旁的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在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六位菩薩是叁位佛的上首弟子(見《華嚴經》、《藥師本願經》、《觀無量壽佛經》)。

  叁世佛又有以過去、未來、現在爲叁世的。正中是現在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的迦葉佛,西邊是未來的彌勒佛。

  盧舍那佛有的大殿中只供一尊盧舍那佛。盧舍那佛是叁身佛中的報身佛像。盧舍那佛的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應身釋迦佛。這是根據《梵網經》(卷下)所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花上,複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這一蓮瓣代表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華藏世界。

  接引佛淨土宗的寺院中,可以在大殿中供阿彌陀佛或接引佛。接引佛,這是阿彌陀佛立像,作接引衆生之像。右手垂下,作與願印;左手當胸,掌中有蓮臺。

  五方佛在有的寺院大殿裏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右手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這五佛,根據密宗的理論是綜合說明佛的意義。

  十八羅漢一般寺院的大殿兩側多奉有十八羅漢像。這是因爲佛在涅槃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不要涅槃,常住世間爲衆生培福德。其名字是:(一)賓度羅跋囉惰阇,

  (二)迦諾迦迦伐蹉,

  (叁)迦諾迦跋厘惰阇,

  (四)蘇頻陀,

  (五)諾距羅,

  (六)跋陀羅,

  (七)迦理迦,

  (八)伐阇羅弗多羅,

  (九)戍博迦,

  (十)半托迦,

  (十一)囉怙羅,

  (十二)那迦犀那,

  (十叁)因揭陀,

  (十四)伐那婆斯,

  (十五)阿氏多,

  (十六)注荼半托迦(見《法住記》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五代以後或加上《法住記》的作者難提密多羅和《因果識見頌》作者摩拿羅多二人,成爲十八羅漢;或錯將第一尊賓度羅跋囉惰阇分爲二人,加上難提密多羅(慶友),而作爲十八羅漢的。

  叁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叁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海島觀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 (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囉怙羅,(十二)那迦犀那,(十叁)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見《法住記》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五代以後或加上《法住記》的作者難提密多羅和《因果識見頌》作者摩拿羅多二人,成爲十八羅漢;或錯將第一尊賓度羅跋囉惰阇分爲二人,加上難提密多羅(慶友),而作爲十八羅漢的。

  叁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賢、觀音叁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吼。

  海島觀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