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與福報
第一四叁期, 在線慧訊
善樂
中國佛教源自印度的大乘佛法,奉行「菩薩道」的理念,力行「福慧雙修」的宗教生活。大乘強調「悲智雙運」,這與聲聞的「定慧總持」是有些不同的。大乘佛弟子景仰佛陀「福慧兩足尊」,因此也學習佛陀,願意多生多世「福慧雙修」。「福慧增長」也成了中國佛教的普遍祝詞。
曆史上的佛陀是否真的是「福慧兩足尊」呢?對筆者來說,答案是肯定的,但這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是人間的聖者,人間的佛陀就當然也應當有一般非常真實的人間性。
佛陀涅槃後,佛弟子對佛有著無盡的懷念,深深的懷念中,帶著一般宗教的心情。離佛的日子久了,懷念中的佛陀,其人間的真實性也就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神化」的佛陀了。佛陀被神化了,被神化的佛陀,傳說也就比較神奇了。
然而,在阿含及尼柯耶的聖典中,佛陀仍然是一位非常真實的人間聖者。例如在長部的《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bbana D.N. II)中,佛陀也像常人一樣,對優美的自然景色也會感到歡悅,也會因衰老而容易疲倦,路途走得久了也會口渴。總之,佛陀也經過了像一般人那樣的生老病死的過程。不同的是,佛陀能處之泰然,並以他那深邃的智慧勘破生死的迷惑。
若就「福慧兩足尊」的「福」來說,南方的傳統則以爲佛陀時代最大的福報者並不是佛陀,而是其阿羅漢弟子-施華利尊者(Sivali Thera)。此方的民宅、巴士、商店等大多數都供奉著以手吃缽飯的阿羅漢,此即施華利尊者,這有它的典故。施華利尊者多生多世曾遇佛,每次遇佛,施華利必定以妙飲食供佛及其弟子,因此獲得了極大的福報。增支部(Avgutta Nikaya I, p.24)中,佛陀贊歎施華利尊者爲「福報第一者」(即最受供養者)。據說,當佛陀欲前往卡地拉瓦尼亞.樂瓦他(Khadiravaniya-Revata)時,因爲路途飲食貧乏,佛陀還要有勞施華利尊著同行以方便獲得供養(Apadana II, p.495)。可見施華利尊者的福報比佛陀大,有他在的地方,一切飲食終不缺。實際上,佛陀也曾經挨餓,即于婆羅門村時托空缽及晚年安居時吃馬麥。
然佛陀爲何又被尊稱爲「福慧兩足尊」呢?其實,福有兩種,即(一)pubba,是由種種布施供養而獲得的福報,尚屬輪回業因;(二)kusala, 是由持戒修定淨化內心的淨業,能成就解脫(慧根)。故「福報雙修」的福,不是指布施、供養而獲得的pubba, 而是指從戒定慧而修而得的kusaladhamma。菩薩行布施波羅蜜不求福報(叁輪體空)而以「舍」爲圓滿的德行(四梵住之一),故北方的傳說:「修福不修慧,白象戴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是有不同意趣的!簡言之,「福慧雙修」就是「叁學總持」的意思,此中的戒定俱足,才是佛法所謂的「福報」。(施、戒、定爲叁福行,于此行者若再修慧,才是真正的「福慧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