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佛教大有作爲
◎釋永信
中國共産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作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佛教作爲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影響的宗教,其核心理念與和諧社會契機契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將大有作爲。下面,我結合近年來少林寺工作實際,談談佛教爲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以佛教的“六和敬”精神推進和諧
和尚者,尚和也。釋尊曾提到他的“六和敬”綱領,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中,“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诤”,是和合的表現。“六和敬”精神與和諧社會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諧社會是行爲規範的社會,戒和同修就有律治的精神;和諧社會是利益均衡的社會,利和同均就含有財富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諧社會是有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理想目標,見和同解正是追求擁有基本倫理價值觀念一致的“團體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則可以看作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團結、和睦、和諧關系的具體表現。
僧團的建設,只有堅持和弘揚“六和敬”精神,才能負擔起住持佛法的責任,才能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近年來,少林寺開辦了僧伽培訓班,組織全體僧衆學習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不斷增強法製觀念;學習佛學知識,提高佛學修養,努力實踐“六和敬”精神;了解國家、河南的形勢,引導僧衆積極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現在少林寺僧衆的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大家和睦團結,共同致力于少林寺的建設,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爭先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
可以說,這些年來少林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都是圍繞“和”字做文章——當然這是突出千年少林文化遺産特點的“和而不同”。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總結少林禅武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典型體現了“和爲貴”的思想。
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是中國佛教乃至中國優秀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人類理解與和平的方便法門;而擴大對外交往,也是保護少林寺千年法脈承傳的有效途徑。通過二十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少林熱”逐漸風靡全球,曆久不衰,而且不斷升溫。爲了推動傳統少林功夫的繼承和弘揚,適應國內外對少林功夫的熱情向往,少林寺1979年成立了少林武術隊,1989少林寺武術隊正式更名爲少林寺武僧團,仿照曆史上僧兵體製,職能變爲通過傳播少林功夫,弘揚禅武合一的少林文化,讓獨具中國特色的和合文化並走向全世界。
2003年起,少林寺配合政府完成了少林景區50萬平方違章建築的拆遷,同時拆除寺院內部5000平方米不合舊製的當代建築,整修並恢複數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根據吳儀副總理的指示,聘請了敦煌壁畫研究所的專家對少林寺現存520多平方米的明、清壁畫進行了搶救性的維修,還妥善保存了自齊、唐宋、金至元、明、清的曆代碑刻180多項。少林寺還創辦《禅露》雜志和少林寺網站,向廣大信衆普及佛學知識,宣傳少林寺禅武文化,宣傳″六和敬″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以佛教的“慈悲心”推進和諧
佛教是一種以人類爲本位的哲理化宗教。佛教主張慈悲爲懷、自貴其心,在人格的成長與完善、身心的和諧與健康、道德與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經驗和優勢。佛教的這一特質,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著獨特的作用,對個人可提供安身立命之處,以求得心理平衡,並進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社會則可提供了一種解毒機製,維護著社會安定和精神生態平衡。在佛法看來,以侵犯爲特點的地獄、以索取爲特點的餓鬼、以愚癡爲特點的畜生叁類人格,是人性的墮落。大乘佛教所樹的合理人格,是菩薩型,具有“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深切大悲心,這一人格的基准,已滲入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與和諧社會所要求的人格是一致的。
少林寺作爲皇家寺院和祖庭聖地,自古就以正信正氣、爲國爲民作爲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並成爲僧人修習少林功夫的目標和理想境界。禅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學佛的目標。修習少林功夫的主體是禅者,禅心運武,透徹人生,內心無礙無畏,表現出大智大勇的氣概。禅,賦予了少林功夫更爲豐富的內容。少林寺僧人將禅宗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使少林功夫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境界,從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宗教品質。少林功夫的這種宗教品質和文化功能,豐富了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內涵。因此,少林功夫現實地承擔著中華理想人格和優秀傳統道德的承傳者和示範者的角色,從而爲全世界人民所向往。
慈善救助體現了佛教倡導社會平等、實踐菩薩大悲濟世精神的道德理念。1993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慈善福利基金會,旨在闡揚愛國愛教優良傳統,開展扶貧救災助殘慈善事業。截止2005年,少林慈善基金會累計向社會捐款達一千多萬元。2003年,少林寺會同河南省慈善總會開展了千名孤兒救助活動,在河南省內選出1039名孤兒,作爲長期的救助對象,少林寺每年每人救助560元,直至18歲。這一善舉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003年5月,在“非典”期間少林寺武僧團應特區政府邀請訪問香港,並在公共場所爲香港市民傳授少林功夫,增強市民的體質和戰勝“非典”的信心,顯示出佛教和少林文化所特有的感召力。2005年初,當印度洋海嘯發生時,少林寺在寺院整修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不僅向災區捐款40萬元,並且積極的配合文化部在泰國舉辦的中國春節文化展示活動,組派少林寺武僧團一行20人去到泰國海嘯重災區進行慈善義演及超度法會,受到當地民衆的熱烈歡迎。
叁、以佛教的“國土淨”理念推進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佛教所倡導並嚴格踐行的基本理念。佛教講“心淨則國土淨”,重視淨化人們的內心,掃除貪、嗔、癡叁毒,使心靈解脫自在,去除人的占有心態,達到無我境界。這就要求具備普遍性的慈悲心,並將此慈悲心推廣至一切有情衆生,以確保生態圈的活力與社會的永續存在。“國土淨”就是說,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良好的運作狀態,建立和維持一個能夠健全運作的社會。國土淨的最切合實際的行動,就是惜福惜緣,也就是說學會降低物質需求,使社會永續長存,以得到更好地安詳自在。
這些年,少林寺在內外環境規劃、整修、保護方面,完整實踐著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現在,少林寺正在按1927年老照片進行全面的修複建設。我們本著以禅、武、醫的理念去構建少林寺的建築風格,少林寺練功房、禅堂、少林藥局將在今年8月底全部竣工。我們的理想是,拆掉圍牆,讓寺院和嵩山大自然有機融爲一體,從而完整展現中華禅宗文化的理想境界。少林寺是中國禅宗的發源地,少林寺就傳承有達摩祖師的禅修法門,少林寺在將來的工作中,會大力弘揚少林寺的禅法,少林禅法一方面可以指導練習少林功夫,加強心理修養;另一方面,超越物質的禅法會給人們一種嶄新的世界觀、人生觀,使人們能夠用良好心態去對待經濟浪潮下的社會和人生。少林寺還將整理秘傳的藥方,通過少林藥局公布于衆,治療民衆的身體疾病。
四、從保護佛教主體性出發,推進和諧
關心社會、現實生活和人們的心靈問題、革除文化弊病,揭露和批判世俗文化的弊端和偏失,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社會問題的解決提出方案和意見,在促進世界和平、環境保護、友好團結及促進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統合、東西方文化的融會方面發揮作用。我認爲是佛教對未來社會的人類所應做出的最大的貢獻,所應發揮的最有價值的、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也是促進全人類和諧相處的重要切入點。
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曆史傳承中,逐步形成了以禅、武、醫爲特色的少林文化體系。但是,少林寺現實的路怎麼走、如何對待曆史承傳和遺留問題、如何爲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定位、如何回應全球化挑戰等等問題,一直存在著方向性的爭論。對此,我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角度爲少林寺定位、從中國對世界發揮最大作用的角度爲少林文化定位、從人類未來發展和需求的角度爲千年少林定位,這就是:禅武合一的少林,是中華的少林也是人類的少林是未來和子孫後代的少林。
爲此,我們首先牢牢抓住少林無形文化傳承保護這根主線,在1994年下決心打贏了中國佛教界第一例名譽權官司;1998年開始啓動少林無形文化的知識産權保護工程,在國內和世界上近百個國家進行亡羊補牢式的搶救性保護,並在2004年12月得到中國馳名商標保護,成爲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以及體育和宗教教育類商標中受到馳名商標特別保護的第一例;2002年6月少林寺在國家指導下正式啓動少林功夫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爲傳承千年而又飽受濫用、瓜分和侵吞之苦的少林功夫的持續傳承和弘揚建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輿論基礎,明確了少林功夫在技術、文化和信仰叁層面內在統一的品質……
保護少林文化承傳,也就是保護中國佛教的主體性,它對抗的是對少林文化遺産世俗化、商業化、部門和利益集團化的趨向。堅持佛教的神聖性和宗教品格,同現代化轉向人間化、理性化的文化品格,二者是體與用、源與流之間的辯證關系,相輔而又相成。
五、以佛教的“報四重恩”推進和諧
佛陀有言:“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所謂“四重恩”就是:“報父母恩,報衆生恩,報國土恩,報叁寶恩”。一個人來到世間,首先是父母的生養哺育,才能長大成人。因此,要“報父母恩”。有了這種意念,就會有和睦的家庭、孝順的兒女。作爲一個社會的人,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不來自衆生之因,我們每天的工作、勞動,都是對衆生的報答。有了“報衆生恩”的思想,才會有人與人的平等觀念,才會互相照顧,共建文明的社會。“報國土恩”,就是要愛國,報答生養我們的國家。對佛教來說,佛、法、僧叁寶使人們取得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因此,叁寶之恩不可不報。從以上可以看出,佛教教導的報四重恩與建設和諧社會也是一致的。
多年來,少林寺努力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爲國家、社會做貢獻。2000年以來,少林寺武僧團多次作爲國家的文化使者,隨胡錦濤主席、李鵬委員長等國家領導人到韓國、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北美、東南亞等國家訪問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 1993年6月,應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邀請,少林寺武僧團訪問臺灣並成爲海峽兩岸佛教界隔絕四十多年後第一個踏上臺灣寶島的佛教文化訪問團,會見了當時國民黨當政的元老、文化界和企業界衆多名流,盛況空前;2004年2月,少林寺佛教和少林功夫訪問團在臺灣大選前訪問臺灣,再現正宗中華少林禅武風采,再敘兩岸文化親情和佛學淵源,受到臺灣各大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全程追捧,被譽爲“給臺灣社會送來一股清流”。2004年3月,美國加州設立了“嵩山少林寺日”,並舉行了隆重慶典。2004年11月,德國少林文化中心舉行成立叁周年慶典,德國政府部長、議員、著名企業家、貴族和主流新聞媒體等800人到會祝賀,並參加新佛像開光法會,爲中德文化交流祝福。據統計,少林寺佛教文化代表團十年來共出訪過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少林功夫都受到當地民衆的熱烈歡迎。在西方國家中,少林功夫已經遠不止是中華武術的代表,更成爲中國“和合文化”的傑出代表——這正是我們當年推出少林文化中心和少林功夫舞臺劇全球巡回演出的初衷,也是少林文化熱和少林舞臺演出近年來愈益風靡世界的最重要原因。
二十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少林寺及時抓住了每一次重要的曆史機遇,在增強民族向心力和自信心、調和人心穩定社會、增進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不同民族和地區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增進全世界華人的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總之,建設和諧社會不僅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治國理念。我們佛教界對此是樂見其成的。在這一宏大的曆史使命中,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加強研究,對教義教理做出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積極闡述;二是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僧職人員隊伍,適應當代佛教發展的需要。要能弘法講道講經,釋疑解惑。團結和凝聚廣大信衆爲經濟和社會發展作貢獻;叁是要加強對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增強了解和溝通,使佛教更好地爲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把佛教的慈悲、超俗、正信展示給世人,發揮佛教的積極因素,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爲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構建和諧社會佛教大有作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