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禅學源流
◎釋永信
以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禅宗文化爲代表的中華禅學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不僅爲國人所熱愛,也逐漸爲世界各族人民所理解。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老生前非常重視少林寺禅宗文化的建設,對少林寺禅宗文化的發展寄予厚望。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饒宗頤先生也很關心少林寺,對少林寺禅宗文化也有過很高的評價,並倡議成立“少林學”。季先生一直將文化置于很高的地位,認爲“文化是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持續傳承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石”,並強調文化交流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作用。
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優良傳統。少林寺作爲佛教宗教實體,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産物。少林寺地處古老中原腹地,交通發達,創建于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際。廣泛頻繁的文化交流,不僅造就了少林寺禅宗文化,同時也構成了少林寺的整體文化特質和活力。
少林寺創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爲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都城洛陽相望的聖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隨後,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至少林寺,開辟譯場,少林寺成爲當時佛學重鎮。又有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入少林寺,首倡禅宗頓教,並由此確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逐步産生的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精神産物之一。禅宗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的思想寶庫,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嵩山少林寺在曆史上先後傳承過以跋陀爲代表的小乘禅法、以達摩爲代表的大乘禅法,以法如爲代表的北宗禅法、以福裕爲代表的曹洞禅法。在宋、金時期,少林寺還短期流行過臨濟禅法。這是少林寺作爲禅宗祖庭的特別表現,確實堪稱爲中華禅學的寶庫。少林寺曆史上所傳承的禅學系列,很好地體現了中華禅學的重要脈絡。現在,我將少林寺傳承的四大主要禅學源流,按傳承人系列,向大家做簡要的介紹:
一、跋陀、僧稠禅系
跋陀,又譯爲佛陀。《魏書·釋老志》載:“有西域沙門名跋陀,有道業,深爲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續高僧傳》詳細記載了他的禅學修養:
佛陀禅師,本天竺人。學務靜攝,志在觀方。……遊曆諸國,遂至魏北臺之恒安焉。……。恒安城內康家,資財百萬,崇重佛法,爲佛陀造別院。常居室內自靜遵業,有小兒見門隙內炎火赫然,驚告院主,合家總萃,都無所見。其通微玄,觀斯例衆也,識者驗以爲得道矣。後隨帝南遷定都伊洛,複設靜院勅以處之,而性愛幽棲,林谷是托,屢往嵩嶽,高謝人世。有勅就少室山爲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
跋陀修持的禅法屬于小乘禅法,主要是佛教的四念處禅法。四念處,又稱四念住,即:一身念處,觀身不淨;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由此對治常、樂、我、淨等四顛倒的觀法,屬于叁十七道品中之一,是印度早期佛教及部派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跋陀的主要弟子僧稠繼承了跋陀的禅法傳統,跋陀曾稱贊頌他“自蔥嶺已東,禅學之最。”
二、菩提達摩、慧可禅系
菩提達摩,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種姓,出家後志存大乘,禅定功深。在南朝劉宋時遠涉山水,泛海來到中國。後來在建康(今南京)與梁武帝“交談不契”,遂至北魏。達摩曾居少林寺後山洞中(今稱達磨洞)九年,終日面壁坐禅,人稱“壁觀婆羅門”。達摩主要弟子有慧可、道育等。
達摩所傳授的禅法屬于大乘禅法,主要內容爲“二入四行”。把整個佛法概括爲理入和行入兩個方面。“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所謂“理入”,就是借助文字經教體悟佛法根本宗旨。相信衆生都具有同樣的真如佛性,只是因爲無明煩惱所覆蓋,不能顯現。如果能夠斷除情欲煩惱,回歸到本有的清淨本性,凝心入定禅觀,沒有自他、凡聖的差別,超出言語經教之外,就會與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達摩的禅法有兩個方面特別應當引起注意,第一,達摩重視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且特別強調禅觀修行,他的思想既包括了對禅學的見解以及所依據的佛教教理,同時還包括了禅觀,即“壁觀”的內容。第二,達摩禅法要求並不脫離現實的人生而去追求遁世解脫,強調要將佛法真正落實于現實的社會人生。
叁、法如、慧安禅系
法如,爲禅宗五祖弘忍高足。19歲出家後,到蕲州從弘忍禅師學法,深得其旨。弘忍圓寂後,于永淳二年(683年)北遊中嶽,居少林寺六年,後又在少林寺“傳法叁載”,“再振玄綱”、“興複正化”,成爲北方禅宗的“定門之首”,並被尊爲禅宗六祖。
慧安,又稱老安、大安,也是弘忍大弟子。久視元年(700),慧安與神秀同時應武則天的征召入京。慧安推美于神秀,住在嵩山的會善寺。後又應中宗的禮請入京,受供養叁年。公元八世紀二、叁十年代,神秀一系的北宗禅法在以長安和洛陽爲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的傳播達到了頂峰。弘忍去世以後,神秀前往湖北當陽玉泉寺,住在寺東七裏的山上,大開禅法,道譽遠揚。久視元年(700),武則天遣使迎神秀入京,備受禮遇。中宗即位,對他更加禮敬。神秀因此被推爲“兩京法主,叁帝國師”。
以神秀、法如、慧安等爲代表的北宗一系繼承了道信、弘忍的念佛看淨與守心看心的禅法,主張衆生之心與佛無異的觀點。神秀的《觀心論》說:“心者,萬法之根本也。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萬行具備。”指出心是萬法的根本,無論是造惡輪回,還是覺悟解脫,都由自己的心所決定。
四、福裕曹洞宗法系
曹洞宗開創于洞山良價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先後在江西高安縣的洞山和吉水縣的曹山傳授禅法,後世稱爲曹洞宗。曹洞宗傳至萬松行秀,受金、元兩朝的推崇,于北方大弘曹洞禅法。行秀得法弟子有120人,雪庭福裕爲其最重要法嗣。福裕于蒙元忽必烈時期,不僅住持少林寺,並且統領整個漢地佛教,盛極一時。曹洞宗法脈回歸祖庭,其間人才濟濟,高僧輩出,由此開啓少林寺禅學曆史最輝煌時代曆經一百多年,爲該時期中國禅宗之軸心。由于福裕對少林寺的巨大貢獻,所以被尊爲少林中興祖師。爲使少林寺法脈傳承不替,福裕還親自製定了“七十輩號”的曹洞宗法世譜。今日少林寺,已經傳至“永”、“延”、“恒”字輩,曹洞法脈傳承至今未衰。
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優良傳統。少林寺將永遠發揚文化交流這一優良傳統。今天,來自“兩岸叁地”各個文化領域的精英們,有緣相聚少林,交流論禅,這正是少林寺優良傳統在當代的體現。借用季羨林先生的說法,文化交流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那麼,文化交流同樣推動著少林寺禅宗文化的進步。那麼,今天的盛會,同樣推動著當代少林寺禅宗文化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