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問禅之機鋒辨禅2010》序言
◎釋永信
少林問禅之“機鋒辨禅”活動已經舉辦了四屆了,應該說影響越來越大,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我以前也說過,舉辦“機鋒辨禅”活動,是繼承禅宗祖師的作略,借鑒藏傳佛教的辯經傳統,應對今天社會人群了解佛法的需要,並邀請學者名人和媒體有組織、有計劃地參加,這是一種繼承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創新。
過去幾屆活動的實際證明,這個活動是成功的,在不斷的改進和提高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弘揚了佛法尤其是禅宗的智慧,也更進一步推廣了少林寺作爲禅宗祖庭的文化品牌,在佛教界、學術文化界和社會各界都産生了良好的反響。至今回想起來,一屆一屆辯手們相聚在嵩山腳下,飛揚的風采、靈動的智慧,禅意濃厚、妙趣橫生,也使我仿佛看到了佛教尤其是禅宗未來人才如林、僧才如林的曙光。
佛教講修行,就是要行,禅宗尤其講究實修。沒有實修,那就是說食不飽,畫餅充饑。但是禅宗的實修,必須要依據一定的方法和理論的指導,不然就成了盲修瞎煉。辨禅表面上看,體現的是文字、知見方面的水平,實際上與修行密切相關。一方面,辯的過程,不但是體現了義理的學習,也體現了禅修的功力。尤其是對有些辯題,沒有一定的修行體會,很難理解清楚、表述清楚。另一方面,辯的過程,也爲今後的修行辨別真僞,辨明方向,這點更重要,也更有意義。
達摩祖師講:“明佛心宗,等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辯”的過程,就是“辨”的過程,最終就是要達到“明佛心宗,等無差誤”也就是“明心見性”的目標,同時也體現“行解相應”的宗旨。對禅來講,這兩點都很重要,“明佛心宗”是禅的根本和核心,“行解相應”則是禅的途徑與保證。機鋒辨禅在根本上來講,也是希望體現和落實這兩點。
當然,我們的活動,距離我們的目標,還有不少的差距,我們希望能做得越來越好,能爲禅的弘揚和禅宗人才尤其是僧才的培養起一些作用。
《少林問禅之機鋒辨禅2010》是對去年辨禅活動的總結和彙報,比較全面、真實地記錄了活動全程,這會讓沒有親臨現場的讀者參與其中,也供參加辨禅活動的辯手、評委和觀衆們重溫、收藏。
眼下,2011年的機鋒辨禅活動已經拉開了帷幕。跟去年相比,今年的活動規模有所擴大,我們第一次設置了分會場。這表明大家對機鋒辨禅活動的認同感增加了,也會讓活動的影響擴大。
我期望機鋒辨禅活動越辦越好、越辦越精彩,也期待看到更多更優秀的禅門才俊和更多的社會大衆參與其中,也期待今後每年給大家看的“機鋒辨禅”系列圖書越來越引人入勝。這是少林寺常住和我本人、機鋒辨禅活動主辦者和所有參與者的真誠期望。
(2011年夏末于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