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海外的少林文化中心

  

在海外的少林文化中心

釋永信

  從1990年起,我開始帶著少林僧人出訪,足迹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0年之前,我們到世界各地,是以少林功夫的表演、推廣爲主。外國人相信中國的養生方法,要學習中國人強身健體的項目,所以我們就以少林功夫的普及、交流和演出爲主。2000年以後,中國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地位也有了根本的改變,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尤其是中國的禅宗,視其爲東方文化的智慧結晶,喜歡它所包含的哲學思想。于是,我們在推動少林功夫交流的同時,因勢利導地引入禅宗文化和少林寺獨有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其實還是沿著祖師的步伐在往前走。將中國的禅宗文化,讓更多人接受,完全符合大乘佛法的道理。大乘佛法追求的不是一個人獨享。當年的達摩祖師,他遠道而來,面壁九年,就像周恩來總理所說:“面壁十年圖破壁。”達摩祖師面壁九年是爲了要證得心法,然後傳播給弟子、信徒,把美好的東西給更多人來分享。而這個分享呢,就意味著需要傳播。坐以論道,不如走出去溝通。現在,不僅中國在世界上慢慢崛起,東方文化也處在一個新的複興時代。大乘佛法告訴我,要行路、做事、普度教化,不能獨善其身。佛教不僅是磕頭燒香的這點事,應是更高層面的文化傳播。作爲中國禅宗的祖庭,少林寺不能不承擔起這一重任。

  所以,我們是按禅宗的心法在做事,按照祖師的真傳在行走。如果看不到東方文化複興的大勢,我們就會失去發展的機會。

  現在,世界到處都有孔子學院,我們少林功夫走出去,在海外幾十個城市設立文化中心,形成官方和民間相結合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局面,這是直接的。還有很多世界各國的朋友,用我們的標准,我們的課程,我們的規範,設立各種培訓中心,一起弘揚少林文化。這也是少林寺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國家領導人出訪韓國、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時,少林寺武僧團也作爲中國的文化使者,去當地訪問演出,傳播禅宗文化,受到了熱烈歡迎。伴隨著少林功夫的傳播,在世界上,少林寺已成了中國的一張名片。

  有人問我,現在全世界學少林功夫有多少人?我說,告訴你有幾十萬,幾百萬人,甚至幾千萬人都不過分,因爲我們海外有很多會員,次生的學員更多,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難以計數。他們主要是學武功爲主,逐漸對禅修産生了興趣。

  當年,玄奘印度求法,達摩祖師中原傳法,今天,我們乘勢走向世界。在交流中,不僅傳播了文化,更産生了智慧,使我這個身處中國山中寺廟的和尚,不自覺中具有了國際視野,拓展了思路,産生了新意,做出了一些旁人看不懂的事,不理解的事。其實,不是我太入世,而是太超前了。爲了維護和發展禅宗,爲了少林寺香火更旺,我別無選擇。

  形成這種意識,出于一種理念,出于對少林文化的信仰,出于對少林文化在更廣的範圍內傳播的追求。少林文化走出去,除了以上的理念外,有時還出于對少林文化的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少林寺不僅在國內紅了,在國際上也紅了。90年代開始,在德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每年都有號稱中國少林寺武僧的商業演出活動,參與演出的這些人,其實根本不是來自少林寺的武僧,而是一些文化商人從國內各地武校招募來的學員。這種商業演出的目的,只有一個,掙錢。這些人打著少林武僧的旗號,不僅曲解了少林功夫的完整內涵,還吃肉喝酒,損害了真正少林僧團的形象。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有兩位少林寺方丈和兩個少林寺武僧團同時露面,在世界舞臺上演了一出“真假美猴王”的鬧劇。

  問題並沒有到此爲止。隨著少林寺影響力得到擴大,精明的商人們更是看到了“少林”兩個字背後蘊藏的無限商機。于是,在世界範圍內搶注少林商標的事情接連發生。在美國、日本、荷蘭、南非等國,“少林寺”、“少林拳”等商標被搶注。

  記得在2002年的4月,我收到一份意外的禮物,是日本商標事務所的一名負責人送給我的:一份日本國內注冊“少林”、“少林寺”、“少林拳”、“世界少林寺”等272項相關商標的報告,以及在全球28個國家連鎖注冊的查詢結果報告。這名負責人善意地提醒道:你們再不行動,這個世界都快搞不明白誰才是正宗的少林寺、少林文化繼承人了。

  我們去世界各地交流,接待方往往都要提醒:能用“少林”、“少林寺”做宣傳嗎?不會有糾紛吧?那年我們隨李鵬總理出席中日韓叁國建交慶典並演出,當場就有人要求先向他們申請許可,因爲他們注冊了少林寺商標。少林寺曆經1500年的傳承,我在日本、韓國、世界各地,不能堂堂正正合法地用少林寺叁個字。這對局外人來說,幾乎是難以相信的事情。

  面對形形色色被搶注的“少林”商標,我說道:“少林寺首先是人類的,民族的,國家的,佛教的,不是我們幾個僧人的,也不只屬于河南,它屬于中國,屬于世界。但不能因爲它是世界的,就可以盜用。作爲傳承人,如果失去對它的控製,少林文化的氣脈就會中斷。對人類文化來講,這將是無可挽回的損失。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流失得太多,再也丟不起了。”

  這段話,是2002年10月2日,我在德國柏林向記者講述的。我之所以講這番話,是我面對世界範圍內盜用少林名義,濫用少林商標現象,不得不以主動的姿態進行出擊。當然,這不僅僅是越洋跨海,與各種膚色的人打國際官司,更多的是要用智慧去取勝:既然世界看重少林寺,那我們爲什麼不能在全世界形成保護少林寺品牌的共識呢?

  2001年7月,少林俗家洋弟子戴勒在德國柏林開辦了少林文化中心,就是第一個由少林寺直接授權合作的海外分支機構。1989年戴勒只身來到嵩山少林寺參觀旅遊,寺院、僧人、功夫……這一切深深吸引了這個德國年輕人。他向我提出要留在少林寺中習武修行,但當時還沒有接納外國弟子的先例。我覺得他是塊修行少林功夫的料,決定成全他的願望,入少林寺習武並改信佛教,成爲第一個少林俗家洋弟子。在他即將返回德國前夕,我建議他方便時在歐洲推廣少林文化,而這正是戴勒思索了很久卻一直未敢提出的問題。

  戴勒回到德國後一面在大學裏攻讀法律,一面繼續修煉少林功夫。一天,他把埋藏在心裏很久的想法告訴了父親,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戴勒的父親是德國著名企業家,當過運動員,做過外交官,經過商,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他聽了兒子的想法後決定鼎力相助,出資100萬歐元建立了歐洲第一家少林寺。

  我知道這些事後,請律師與戴勒談判。法律專業畢業的戴勒深知少林品牌的重要,他在德國還沒有成立少林寺時就搶先在歐盟範圍內注冊了包括醫療用品、計算機、服裝鞋帽、食品等11種類別的少林商標。少林寺代表與戴勒進行了曆時半個月的艱苦協商,其中一次的談判長達10個小時,其間,沒喝一口水,沒吃一口飯。最後彼此以誠相待,達成協議。戴勒向嵩山少林寺無償轉讓在德國的少林商標權;爲回報戴勒,並進一步解決遺留問題,雙方簽訂正式合同,嵩山少林寺授權戴勒在德國成立少林文化中心,即德國少林寺。這是少林寺在國外第一個授權成立的少林文化中心,也是少林寺最成功的一次以協商方式爭回少林商標的例子。

  德國少林文化中心廳堂的面積一度超過2000平方米,可用綠地1萬平方米,是目前歐洲最大的禅武中心。

  少林寺選派了幾名功夫好、修行好的僧人在那裏教授少林武功、太極拳和佛學。少林寺的出家人以四海爲家,隨緣度化,他們不忘佛教傳統,在更廣泛的範圍傳播著佛家的愛心,這也是在更高層次上對禅的闡釋。

  德國少林寺的興建不僅在柏林更在全德國引起轟動,掀起前所未有的少林旋風。柏林市外國人事務部負責人說:“德國少林寺豐富了柏林人的文化生活,爲德國人民開闊了視野,它爲人們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子。”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將德國少林寺在柏林的建立稱爲當時柏林最轟動的新聞事件。德國少林寺的興建是一項弘揚中國民族文化的舉措,少林武功能在五洲四海生根、開花,標志著它已成爲全人類的寶貴文化財産。

  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要有民族的和傳統的特色,更要站在更高層面,與世界共同尋找屬于大家的元素。看得遠一點,共同點就多一點。

  德國少林寺發展到第叁年的時候,他們在中國請了叁尊兩米高的佛像,還把我請去,准備在那裏做法會。

  那一天他們請了800位德國主流社會的人士,包括王室成員、議員、政府的部長、各大報的總編,都來了。我決定在開光法會舉行莊嚴的佛教儀式。開始我有點猶豫,這些人幾乎都是基督教徒,這個儀式能搞成嗎?

  沒想到,出于對少林寺和中國文化的尊崇,這些人一開始就進入了狀態,全部跪下來,跟著法會的程序,一步步全走完,滿心歡喜,沒有一點抗拒心理。

  在管理上,柏林少林文化中心也經曆了從西方的文化經營模式,向少林寺傳統的、非盈利模式的轉變。現在,德國合作方已經從經營領域徹底退出,柏林中心全部由少林寺法師武僧管理,因爲他們知道,真實的、地道的少林文化,包括少林僧人、傳承製度、以及他們的生存方式,對德國人更有吸引力、更有價值。

  我們在海外活動的起點一般都很高。藝術家、體育明星,都在幫我們做事,他們是公衆人物,有影響,有交際圈子,這群人幫我們做事,少林寺就很容易進入國外的主流社會。

  近20多年來,我和我的弟子走過了世界六個大洲的六七十個國家,我深深地感悟到,少林寺已成爲中國的一張名片。作爲少林寺傳承人的代表,高興之余,更感到身上所承擔的壓力和責任。大乘佛教注重傳播,注重對現實人生的責任,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經常說的“動身,不動心”,其中就含有這麼一層意思。

  

《在海外的少林文化中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