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 二、佛化婚禮與佛化家庭

  法鼓山的理念是爲了「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質,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場,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後就能「人成即佛成」了。當人都成佛時,人所處的環境就是淨土。同時,在其他的人都還是凡夫的時候,只要個人內心淨化、生活淨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建設人間淨土的人,也能享受、體會人間淨土,這是自己來建設淨土,並且將淨土分享給別人。

  一、婚禮不應僅是習俗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結婚,父母的結婚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基礎。

  人類的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互相的支援關懷,彼此呼應照顧,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爲一個和諧安祥的社會;而其中的成員,就是以男性與女性的家庭,爲組成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單元。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男女之間沒有夫婦的分際,也沒有家庭的倫理,一定會製造出許多的亂源。所以,世間不論任何的宗教和哲學,乃至于現代的社會學者,都主張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關系。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既能維系人類社會的和諧,也可促成人類子孫的綿延。

  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必須負起做爲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系的開始。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爲一對夫婦,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責任、義務。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對于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結婚的行爲,成爲風俗和習慣之後,男女結婚,舉行婚禮,便形同演戲。目的只是在向親友宣告,或者是爲了取得法律上的認可;在忙碌、□張、應酬,不但自己花錢,也讓親友花錢之外,並不能爲一對新人在觀念和心理上産上神聖、莊嚴、負責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兒女結婚,父母都很勞累,也讓親友破費,造成一種浪費而無益的禮俗;在結婚之後也不能保障這對新人能夠互愛互敬,白首偕老,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二、叁寶爲佛化家庭的指歸

  佛教徒可分爲出家和在家的兩大類,而以出家修道的人爲僧,在家學佛的人爲俗。出家是非常神聖、非常莊嚴的選擇,但只有少數人有此福德因德,絕對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不過,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須依靠佛、法、僧叁寶爲人生方向的詣歸;也應該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不飲酒等的五戒。實際上這也是做爲一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縱然無法將五戒持得清淨,至少在結婚典禮時應該要知道學著遵守五戒,特別是不邪淫戒,那是終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禮中,一定會勸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相關懷、互相諒解。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爲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爲「同修」,或彼此互稱「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有了孩子就將他們當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薩」。對于公公、婆婆和嶽父母,就將他們當做成就自己修學菩薩道的「我家老菩薩」。如果能透過此種認識,彼此相待,則在遇到種種的家庭問題時,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化解。所以我要說:淨化人間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設佛化家庭始于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爲了提升人的品質。

  在佛化婚禮中遵守素食,禁忌葷酒,不在婚禮中大擺宴席,也不大事喧鬧,更不讓親友有致送厚禮的額外負擔,由法師以叁寶來爲新人祝福,就是婚禮中最高的禮物,也是對于新人終身受用不盡的最佳禮物。

  我們舉辦佛化的聯合婚禮,更能符合環保節約的精神,而且使得參加婚禮的男女新人,在隆重、莊嚴、祥和、喜悅的氣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樁神聖的責任和崇高的義務。也能讓新人的父母親友們,在佛化婚禮的參與過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悅和幸福。更能讓新人感受到被欣賞、贊美、勉勵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聯合婚禮,具有淨化人心、淨化家庭與淨化社會的多重功能。

  叁、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結婚之後的男女居士,必須要對婚姻關系的維護負起責任;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另外的一個獨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興趣、個性、尺寸來要求對方;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懷疑、批評、指責對方;發現沖突和矛盾,暫時不要處理,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再解釋、溝通,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同時,在任何時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單獨處理家庭中共同的財産、物品、生活方式,尤其于管教子女等的問題,必須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遠門或已出遠門,必須讓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處,你在何處,是否平安、健康;要隨時而適當的關心對方的身心狀態和生活情況。

  婚後至少要負起叁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第一是夫婦倆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叁是嶽父母的家庭。不能因爲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長的父母及原來的老家。同時也要關懷自己的兄弟姊妹親屬的家庭的婚喪喜慶。否則會讓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讓親戚朋友批評。不要期待父母親友的援助,卻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親友是否須要關懷。最忌諱的是讓父母說:「娶了媳婦,丟了兒子。」也不要讓嶽父母說:「嫁出去的女兒,等于潑出去的水」。否則的話,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四、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一旦生孩子,不論是男、是女,都應歡喜歡迎,悉心扶養,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討債鬼,子女是來幫助你成長,來促成你履行父母的義務,所以是你的小菩薩;要對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不可將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産來支配;更不可將子女視爲自己的替身來指望。尤其不可有養兒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饋的心。雖然當教導兒女知道孝順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場,則但盡責任,不求回報,都是最健康的心態。

  現代人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兒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論是否結婚,爲了求學、就業,絕大多數會離開父母而過他們獨立的生活。所以,當兒女快成年前,必須做好心理准備,到那時候,夫婦倆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顧子女的心情和時間,去關懷社會大衆的福利,以義工的方式來奉獻自己。最好是參加宗教團體的活動,一方面可精進修學佛法,同時也將對于子女的一分執著,轉化爲對大衆的關懷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爲四個時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過家庭生活,求學和求業;中年及晚年期是過社會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後除了遵守叁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參加定期的修行,學習著過無牽無挂、無憂無慮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參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關齋戒,雖然如此,但自己依然過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態的生活,那確實是夫唱婦隨、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不是彼此的糾纏,而是互相的提攜,做一個愉快、自在、使自己滿意、也讓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刊于1994年10月15日人生13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