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不動
遠塵
毀譽不動是指一個人在遭受他人毀謗和贊譽之時,始終保持平淡的心態,不爲所動。諸佛菩薩和曆代祖師都是毀譽不動的典範。
在諸多佛教經典中,都講到佛陀在面對他人的毀謗之時,常會以坦然自若的神情來對待,並以比喻說理的方式來教化誹謗自己的人改惡向善。《四十二章經》第七章“忍惡無嗔”雲: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爲惡!
佛陀以人送禮物給別人,而別人不接納爲比喻,告訴這個辱罵自己的人,當他辱罵自己,而自己不接納,就像他送禮給人,別人若不接納一樣,罪過將會回歸到自己身上。佛陀一番不動聲色入情入理的話語,使做惡者啞口無言,羞愧不已,從而改惡向善。
與佛陀以平靜的心態對待他人的毀謗不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面對侮辱之時,常常會情緒失控,失去理智,以牙還牙,做出後悔莫及的事情。因此,只有以平靜的心態,冷靜處理遇到的侮辱,才能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
一個人若能做到對于他人的毀謗不動聲色不容易,對于他人贊譽能做到不爲所動也很難。有很多人在面對他人的贊歎之時,常會得意忘形,驕傲自滿。曾有個人整天喜歡溜須拍馬,給人戴高帽子。他的老師很看不慣弟子這種行爲,于是便警告弟子說:“你做人要誠實一點,不要華而不實,到處給人戴高帽子。”弟子聽後說:“師父,你不知道,現在的人都喜歡聽贊揚奉承的話,像你這樣清高務實,不喜歡奉承的人太少了。”師父聽弟子這麼一說,微笑著點頭:“你說的的確是這樣。”
弟子轉身便向人說,自己剛剛又賣給師父一頂高帽子。爲人師表者,有時面對他人的贊譽也會歡喜接受,更不用說一般的人了。
對于各種贊譽,高僧大德都能夠做到不爲所動。近代高僧印光法師就是典型的代表。印光法師處處以常人自居,把自己看成是“粥飯僧”、“常慚愧僧”。印光法師不僅反對自己住世時別人對他的贊譽,更反對在自己過世後做大肆宣傳。印光在《複了凡、冶公二居士書》中說:
“光一生不妄譽人,亦極惡人妄譽己。……光已七十九,過二十日即八十,死或在年內,或尚要受幾年罪。光死只許你們認真以淨土法門自利利他,若爲光作贊傳诔等,傳送遐迩,乃系光之怨家。光一生不受人之虛譽,以死而無知而虛譽之,是爲欺心。光只要彌陀慈父肯垂憐,此外一不願聞也。”
印光法師爲人正直,既不喜歡妄加贊歎別人,也不喜別人妄加贊歎自己。法師認爲接受別人所給予的虛假榮譽,就是欺心。當有人提出爲法師作贊文、傳記、诔文之時,印光法師非常反感,指責這樣做的人是自己的怨家。印光法師認爲,弟子們只要認真修持淨土法門,從事自利利他的行爲,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贊譽。
毀譽不動不僅是對人的一種考驗,也是個人修養的直接體現。只有我們做到毀譽不動之時,才能夠化解矛盾,提升自己,成爲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