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與修行二者之間沖突嗎?
答:生活就是修行。我們衆生一切的活動就是生活,生活的過程,也無非是身、口、意叁業不斷造作的一個過程。所謂的修行,也就是在生活中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把修行落實于生活,將生活變爲一種實實在在的修行實踐。
2.很多人不幸福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
答:一個人不幸福不快樂是因爲他沒有真正的活在當下。很多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角色,他們一直在看別人怎麼活,一直想去做別人做的事,一直沒有找到自我,沒有活在自己的當下,所以不快樂,就這麼簡單。
3.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算學佛?
答:每天孝敬父母,即是孝敬諸佛;善待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即是善待衆生。當我們把這些落實到位,自然而然可以推己及人,自然而然就可以升起慈悲心和平靜心。學佛不能虛無缥缈,學佛不在普陀山、峨眉山、五臺山、香港和印度。佛菩薩就在你我身邊。
4.爲什麼佛陀有十四個問題不回答?
答:據《中阿含經》卷六十《箭喻經》記載,佛陀對諸如“世界恒常存在否;世界有無邊際;生命即自我嗎;佛死後還存在否;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嗎”等十四個問題是不予回答的。
對于這些牽涉到世界的本質、身心關系、人死後續存與否等重大哲學問題,佛陀不答,原因有叁:第一,此等皆爲虛妄無實之事;第二,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第叁,此十四難乃思辨鬥诤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和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切身問題無有用處,故不答。
佛陀告訴我們:“世界常恒存在,我從來不這樣說,世間萬物,各類衆生,皆悉無常,衆生誰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而生的種種憂悲苦惱,從這些憂苦中解脫,才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趕緊找箭醫拔箭療毒,才是當務之急。至于世界常恒存在乃至佛死後是非有非無等玄奧問題,我從來不予講說,因爲這些問題的探討與真理不相應,與正法不相應,非梵行之本,不能使人達到智慧、覺悟和不生不滅的涅槃。因此我從來都講:這些玄奧問題乃不可說者,不宜解說,而應該講解那應該講說的正道——四聖谛,因爲這是真理,爲梵行的根本,能使人得大智慧、大覺悟,達到永恒幸福的涅槃。”
5.我們平時的思考跟佛祖的內證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我們的思考是基于原有的知識,知識的豐富程度,決定我們思考的高度,但無論如何,我們的思考出不了知識的範疇。人類的知識無非歸納、演繹、整理和分析得來。思考是屬于世間法,利用世間知識邏輯推理出來的結果,可言說而且有相。內證則是出世間法到一定境界後的自動顯現,不可言說而且無相。
因此,讀佛經如果看得懂的話,是你建立在“尋思”基礎上的一個虛妄分別而已,當你覺得理解通某段經文的時候,其實你所理解的“懂”和佛所內證的境界並不一樣。所以,“懂”了之後,還需不斷內證實修。
6.學佛者究竟應該向誰學?
答:有人持咒,有人念佛,有人讀誦經典,有人尋訪善知識修習,等等。佛在滅度時,給我們一個向誰學的准則,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摘自《禅露》雜志 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