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4部,爲《正理門論》所作疏記有16~17部。其書現存者僅有神仄、淨眼的《正理門論疏》兩部(俱殘),文軌《入正理論疏》殘本1部。只有窺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論疏》及其弟子慧沼再傳弟子智周等疏釋基疏之作,由智周弟子日本神昉傳至日本奈良,得以隨相宗流傳至今。玄奘所傳因明,在中國到開元年間與法相唯識之學同歸衰微。會昌禁佛,晚唐五代,兵戈擾攘,因明疏記,世解講習,其書亦隱晦不傳。直至清末,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以及慧沼、智周等人闡述捍衛基疏之作,始由日本返傳中國,刻版流通;僧俗學人爭相傳習,玄奘所傳因明之學乃得再顯于世。迄今已有若幹專著和大量論文刊行。
在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裏,保存了不少玄奘的口義。近代學人認爲,其主要內容有四宗、六因、因同異品、能力绮互、四相違分合等。今日所見11世紀耆那教人師子賢所著《入正理論注疏》,尚多有與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相同處。這都是陳那及其後學的印度因明學說。因此,因明學說在漢族地區,只是由玄奘及其弟子輩,保存了這一時期的珍貴的重要史料。在因明理論本身,由于玄奘博學精湛,所傳陳那之學,實爲精當。其所譯《入正理論》,13世紀中曾由漢僧譯爲藏文,稍後經合尊·法寶(即南宋恭帝趙( ))校訂,遂流傳于藏族地區。
藏傳因明 在翻譯陳那、法稱等人的著作方面,時間比漢地晚,但數量之多,注釋之完備,講傳著述之盛,遠遠超過漢地。蓋因藏地前弘期、後弘期大量譯經,正值印度佛家盛傳法稱量論之時。而藏族地區顯教各派,受印土影響也都把量論與中觀、瑜伽並列,將陳那、法稱與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量齊觀,稱爲“閻浮六嚴”。千余年來,因明在藏地傳譯、講說、著述,乃至在學經時應用因明論式以辯明經義,一直相沿不衰。
當8~9世紀時,自赤松德贊建桑耶寺至熱巴巾去世的數十年間,翻譯因明論典之論師有吉祥積、智軍、空護、法光等四人。先後譯出法稱著作有《正理滴論》、《因論一滴論》、《觀相屬論》及《觀相屬釋》、《成他相續論》等5部;譯出律天著《正理滴廣注》、《因滴廣注》、《觀相續論疏》、《成他相續疏》、《觀所緣論疏》等五部。又譯出善護(法上之師)著《成一切智論》、《成外境論》;法上著《正理滴論廣注》;勝友,蓮花戒有關《正理滴論》的著作各一部。以上15部皆法稱偏重因明論式之書及其注釋。另有寂護與法光譯出陳那《因輪論》(內容講“九句因”,與《集量論》、《理門論》文字略同,北京版並附九句因圖)1部。此16部著作,現均存丹珠爾量論部(見于《丹噶目錄》者略多于此數)。當時有無講授傳承著述,因史冊未見明文,難以窺知,就所譯諸書而論,法稱原著以偏重邏輯論式之《正理滴論》、《因論一滴論》爲主,注釋書以律天著述爲多,可以推知當時藏地佛教翻譯者,得在因明論式,主要接受了法稱弟子輩釋文派之說。
約11世紀,有寶賢和阿底峽兩人之弟子瑪善慧譯出《量評釋頌》及其《爲自比量品自注》;天主慧《量評釋論》其他叁品注;釋迦慧《量評釋注疏》以及法稱《論詭計正理論》等書。並開始按照釋文派之說爲徒衆講解傳授。又有瑪善慧弟子輩穹蔔紮塞,將阿裏瑪善慧所講因明學說傳播于衛藏,曾在今布達拉宮所在地紅山廣授學徒,著有幾部因明著述。後世藏人稱其所傳習之量論爲“舊量論”,後有翺大譯師名羅丹喜饒,曾赴迦濕彌羅留學17年,從班智達利他賢、吉慶王薩加那等人學因明。曾在迦濕彌羅與利他賢共譯法稱《量決擇論》及法上《量決擇論詳疏》,與吉慶王共譯智生護《量釋莊嚴注》等重要因明論書七八種。返藏後,受阿裏王拉內的請求和資助,于聶巴寺譯出亞瑪裏著《量釋莊嚴注疏》,並校訂、修改前人所譯量論諸書。後任桑浦寺堪布,講經授徒,聽衆前後達2300人。其助手中能講《量釋莊嚴注》和《量決定論疏》的有55人,能闡述《量決擇論》義理的有280人。桑浦寺遂有西藏地區傳授因明的中心,學者輩出,不少人著有《量決擇論》注疏傳世。羅丹喜饒四傳弟子法獅子任桑浦寺第六任堪布18年,因明的講解、傳授盛極一時(薩迦叁祖稱幢曾從法獅子學因明),史稱其上首弟子有精進獅子等八大獅子。法獅子著有《量決擇論廣注》,並獨運匠心,爲初學因明者造《量論攝義祛蔽頌》及自釋,和另一部《量論攝義》(長行本)。其書條舉量論義類一十八事,依經部義加以解說,使初學僧人習此易于通達法稱原著。其書爲後人所著《都紮》(解釋量論若幹重要義門的教本)、《達日》(從邏輯方面簡述因明學說的教本)、《洛日》(從認識方面簡述因明學說的教本)及其他種種因明入門書開創了範例。後人著書,或直接承用法獅子書之體例,增義類爲二十一或二十八;或師其意而自著新書,均用經部義闡述法稱的量論。時西藏各派顯教學僧之習因明者,多來桑浦寺學習,此後二叁百年仍持續不衰。其所傳量論以法稱《量決擇論》爲主,講傳則以法上爲首的闡義派學說爲主。此外,11世紀末12世紀初,有夏瑪獅子王曾從當時四位名譯師學習梵文,並和印人持世護共譯陳那《集量論》。約在同時,譯師信慧和印人金铠也共同譯出《集量論》和《集量論頌》。還有年時不詳的譯師金剛幢和印人吉祥安慧共譯《集量論廣博無垢疏》(書中已用法稱義)。但藏史不詳其講授傳承情況,後人研習此疏也很少。《集量論》分爲現量、爲自比量、爲他比量、喻、遮诠、過類等六品。藏人尊稱此論爲經。但傳習不廣,注疏亦甚少。今所習見者爲賈曹傑《集量論注》一書,用的是獅子王譯本(藏地學習《集量論》多用獅子王譯本)。約12世紀末,薩迦稱幢與迦濕彌羅一切智吉祥護共譯梵本《入正理論》爲藏文,而誤認爲是陳那之《正理門論》。
13世紀早期,西藏又出現了傳授因明的另一中心——薩迦寺。薩班·貢噶堅贊(薩迦四祖)幼從伯父稱幢(薩迦叁祖)學法受沙彌戒。23歲(1204)起從那爛陀寺座主大班智達釋迦吉祥賢及其弟子輩學習法稱所著《量評釋論》等七部因明論及其他佛教經論,兼學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及詩詞、韻律、修詞、歌舞、星算等小五明,皆能精通,人稱班智達。25歲從釋迦師利受具足戒。又和釋迦師利師徒共依中印傳本重新修改羅丹喜饒修訂過的《量評釋論》等書中散見各處要義並參酌各家注疏而著《正理藏論頌》及自釋《正理藏論》,頗爲時人及後世重視,流傳廣遠(明代曾在北京刻印此書)。書分觀境品、觀慧品、觀總別品、觀成遮品、觀所诠能诠品、觀相屬品、觀相違品、觀相品、觀現量品、觀爲自比量品、觀爲他比量品等十一品。全書可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七品,主要講認識論,第二部分包括後四品,專講能作是非正誤標准的正智,即所謂“量”。其中後叁品爲陳那、法稱所講量論的主體。此書爲薩班重新組織形成自已量論體系之書,能使學者更深入了解法稱精意。薩班之學,由其弟子3人分別在薩迦寺東、西、前叁院講授。傳薩班因明之學的以西院明獅子爲最有名。其所著《量評釋論詳注》,依法上義兼用莊嚴堪布(指著《量評釋論莊嚴疏》之智生護)注義。故其講授傳承屬闡義派兼莊嚴派。藏傳佛教其他教派,如噶舉派以傳密法爲主,藏文史籍未見其有因明傳承曆史。唯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七世活佛法稱海,不依印藏注疏,直讀法稱原著,著有《正理海》一書,爲時人所稱。又主巴噶舉白蓮亦有因明著作。此外,在11~12世紀,還有其他譯師翻譯因明著作,有的也有講授傳承,但都遠不及桑浦、薩迦兩系之興盛且流傳久遠。
15世紀初,格魯派興起。創始人宗喀巴曾學習桑浦、薩迦兩派的因明講授傳承,並窮究陳那、法稱所在藏譯著作及法稱《量評釋論》的八種印度人注解的藏譯本,提出了他自己和前人不同的見解。認爲量論不僅是推理辯論之學,也是佛家哲學一個獨立的體系,其中包括有從凡夫到成佛的一套教理。但他本人只寫了一本僅23頁的小書《七部量論入門啓蒙》,沒有其他更重要因明著作。其著名弟子賈曹傑(本名盛寶)、克主傑(本名善祥賢)、僧成(今通稱第一世達賴)等有重要因明著述。
賈曹傑學兼顯密,尤精因明。著有《集量論釋》,爲藏人因明巨著之一。于法稱著作,有《量評釋論頌詳注》,又著《量釋論攝義》、《量決定論詳注》、《正理滴注》,並注《觀相屬論》、《相違相屬釋》。還有《現量品(量釋論)隨聞錄》和《量論隨聞錄》(二書均系記錄其師宗喀巴講義)。又著有《量論道要指津》、《正理藏論釋善說心要》等。所作注疏,以釋義爲主,不拘泥于解說文字,科判詳密,明義精審,文字簡暢易解。克主傑因明著作有《七部量論莊嚴祛惑論》(總論法稱七部因明之書)和《量釋論詳解正理海》(詳釋《量評釋論》之書)。釋文以天主慧、釋迦慧兩人注疏爲主要依據,重于解釋文字。另有《量評釋論現量品疏》(記其師宗喀巴講義)和《量論道要指津》(釋量論中所含之解脫道),爲研究格魯派量論新義之要籍。僧成著有《量評釋論釋》及《量評釋論正理莊嚴》(依《量評釋論》通論因明要義之書)。自宗喀巴師徒建甘丹、哲蚌、色拉、紮什倫布四大寺後,格魯派寺院成爲衛藏佛教學術重心。寺中學製規定《量評釋論》爲顯教學僧必讀的五部重要論典之一(其他四部爲《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戒經》)。藏傳其他教派如薩迦、噶舉、甯瑪等派此後亦逐漸建立學製,規定僧人必學之書13部,《量評釋論》亦均爲其中之一。格魯派注釋《量評釋論》者甚多,其中甘丹寺有墀巴堅慧、墀巴願吉祥等;哲蚌寺有妙音善法滿、大班底達福稱、法生、妙音笑金剛語自在精進等;色拉寺有結尊法幢等;紮什倫布寺有羅卓雷桑、善慧法幢(四世班禅)等。17世紀中葉,格魯派領袖掌握藏區政教大權,格魯派因明學說,也借政教勢力廣爲傳播,並流傳于青海及漠南北蒙古,300余年來,學者輩出,著述繁多。此期著述,有爲法稱量論、特別是《量評釋論》作注疏的,亦有不少因明專題論述。僅據拉蔔楞寺藏書目錄因明類所著錄者,就達120~130種。數量最多的爲初學入門書及寺院所用教本,如《都紮》、《洛日》、《達日》等。在各大寺各劄倉均各有一套由淺入深的因明教科書,內容遠承法獅子《量論攝義》遺義而有所發展。學理方面雖不出陳那、法稱及西藏古德著述範圍,實踐上已逐漸形成西藏特有的一套辯論方式,在藏蒙地區學僧學習經典的口頭辯論中和學者著述的辯論文字中,都得到廣泛的運用。也因爲因明在藏蒙寺院中,在學經辯論中,在考取格西的辯論中,都必須運用精熟的一門學問,所以因明之講傳著述一直不衰;在國內外獨具特色,也頗爲國際學人所重視。(王森)
《因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