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

  叁寶

  叁寶系指爲佛教徒所尊敬供養之佛寶、法寶、僧寶等叁寶。又作叁尊。佛乃指覺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導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諸佛;法),爲根據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說之教法;僧指修學教法之佛弟子集團。以上叁者,威德至高無上,永不變移,如世間之寶,故稱叁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舉出叁寶之六義:(一)希有之義,謂此叁者累經百千萬劫,一如世間難得之珍寶。(二)明淨之義,謂此叁者遠離一切有漏法,無垢明淨。(叁)勢力之義,謂此叁者具足不可思議威德自在。(四)莊嚴之義,謂此叁者能莊嚴出世間,一如世寶能莊嚴世間。(五)最勝之義,謂此叁者于諸出世間之法中爲最上勝妙者。(八)不變之義,謂此叁者乃無漏法,不爲世間之八法所更動變易。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則舉出四義,以明示設立叁寶之緣由:(一)爲對治外道之邪叁寶,是爲反邪歸正之義。(二)佛爲調禦師,法爲彼師之法,僧爲彼師之徒。此叁者所證無量,種類相同,故合立一法;然以能證之因果相互有別,故分師徒。(叁)上根之人欲取證佛菩提,故爲說佛寶;中根之人欲求自然智而了達因緣之法,故爲說法寶;下根之人依師受法,理事不違,故爲說僧寶。(四)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一患病之人而言,良醫、妙藥、看護者均不可少。  

  另于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舉出佛法僧叁者有六義之別:(一)相之別,謂佛爲自然覺悟之相,法爲覺悟之果相,僧爲隨他所教的正修行之相。(二)業之別,佛爲轉正教之業,法爲舍除煩惱苦的所緣境之業,僧爲勇猛增長之業。(叁)信解之別,謂對于佛寶,應有親近承事之信解;對于法寶,應有希求證得之信解;對于僧寶,應有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之信解。(四)修行之別,謂對于佛寶,應修供養承事之正行;對于法寶,應修瑜伽方便之正行;對于僧寶,應修共受財法之正行。(五)隨念之別,謂應各以余相隨念佛寶、法寶、僧寶。(八)生福之別,謂于佛寶依一有情而生最勝之福,于法寶即依此法而生最勝之福,于僧寶則依衆多有情而生最勝之福。  

  依諸論所說,叁寶之類別有多種,通常有叁種之別,即:(一)別相叁寶,又稱階梯叁寶、別體叁寶。即佛、法、僧各各相別不同,佛初于菩提樹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說華嚴經時,特現爲盧舍那佛之身,故稱佛寶。佛于五時所說之大乘、小乘等經律,稱爲法寶。于禀佛之教法,修因得果之聲聞、緣覺、菩薩等,稱爲僧寶。(二)一體叁寶,又稱同體叁寶、同相叁寶。就其意義與本質而言,佛、法、僧叁寶,名雖有叁,但體性爲一。例如,佛從覺者之立場而言,爲性體靈覺,照了諸法,非空非有,故稱佛寶;但佛德足以軌範一切,亦即法性寂滅,而恒沙性德,皆可軌持,故亦稱法寶;又如佛爲完全無诤之和合狀態,僧團之特質爲和合無诤,故亦稱僧寶。如此則一佛寶而具足叁寶。(叁)住持叁寶,指流傳、維持佛教于後世之叁寶,即佛像、經卷、出家比丘等叁寶。大乘認爲八相成道爲住持佛,益世之一切教法爲住持法,被教化而成立之叁乘衆爲住持僧,此叁者並稱住持叁寶。  

  以上爲叁種叁寶,此外尚有四種叁寶(一體叁寶、緣理叁寶、化相叁寶、住持叁寶)、六種叁寶(同體、別體、一乘、叁乘、真實、住持)等說。叁寶系世人免苦之根源,故有歸依叁寶之舉,稱爲叁歸,又作叁歸依,乃入信佛教之第一要件。  

  有關叁寶之標幟,我國與日本曆來較乏用以表示叁寶之符號或圖像,在印度則使用情形較盛,其類別有二:(一)叁寶各別之記號,通常以塔形表示佛,以輪寶表示法,以菩提座或獅子座表示僧。(二)以一種形像表示叁寶,通常用由叁叉戟變化爲鍬形狀之標幟。

  〔增一阿含經卷十二、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觀無量壽經、新華嚴經卷十八、成實論卷一具足品、雜阿毘昙心論卷十、大毘婆沙論卷叁十四、俱舍論卷十四、大乘義章卷十〕

✿ 继续阅读 ▪ 狗子佛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