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
念佛即在心裏稱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稱念佛之名號,皆稱爲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稱爲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現佛之功德及佛相,稱爲觀想念佛;而口稱佛名,則稱爲稱名念佛、口稱念佛。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認爲叁世十方有無數佛,故所念之佛亦爲數衆多,常見者有念阿佛、藥師佛、彌勒佛、大日如來等。通常,念佛之對象,以阿彌陀佛爲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爲念阿彌陀佛,且立即浮現佛之功德及其相好。 于阿含諸經中,念佛爲叁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對釋尊表示歸敬、禮拜、贊歎、憶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貪瞋癡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據般舟叁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舊華嚴經卷七賢首品等,皆立有念佛叁昧法,即:一心系念一佛之名號,且觀想佛之叁十二相好光明,及其于衆中之說法,如此念念相續不斷,則能于定中見佛,亦得以往生佛國。如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爲修行之法門,若行人願往生佛國而至誠持念佛號,則于命終時,即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極樂世界),稱爲念佛往生。又阿彌陀佛之本願,系使念佛之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故信解其本願之念佛,稱爲本願念佛;此乃由佛之智慧而起,故又稱智慧念佛。日本淨土真宗常引智慧念佛之說,又謂末法濁世之衆生根機劣鈍,不堪義解、持戒或觀想等行,僅信稱念彌陀名號以往生,此稱愚鈍念佛。至于不參雜其他行法,專心稱名願生淨土者,稱爲專修念佛。若以自力精勤稱名,則稱自力念佛;反之,若以彌陀賜與之信心,自然促其念佛者,則稱他力念佛。此外,稱名念佛與觀想念佛並行者,稱爲事理雙修念佛。
茲將我國諸師對念佛之種種分類,列舉如下;
(一)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舉出有相、無相二種念佛叁昧,明示欲得無相念佛叁昧者,應念法身佛,而欲得有相念佛叁昧者,則念報身佛、化身佛。
(二)智顗之五方便念佛門則舉出五種念佛法門,其次第如下:
(1)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指行者于念佛時,則必生起願生淨土之心。
(2)觀相滅罪念佛叁昧門,即一心觀想佛之相好光明,以此光明照觸一切罪障,令其悉皆消滅。
(3)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指所觀之佛,乃從自心而起,別無境界。
(4)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指觀想之心,亦無自相可得。
(5)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行者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識,蒙十方佛之加被護念,于此,則智門興起,任運無礙,成就圓滿功德。
(叁)澄觀之華嚴經疏卷五十六,亦舉出五種念佛法門,即:
(1)緣境念佛門,
(2)攝境唯心念佛門,
(3)心境俱泯念佛門,
(4)心境無礙念佛門,
(5)重重無盡念佛門。
(四)宗密之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則舉出稱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等四種念佛。
(1)稱名念,專心稱念佛名。
(2)觀像念,觀念塑畫等之佛像。
(3)觀想念,觀想佛之相好。
(4)實相念,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實相。
(五)飛錫之念佛叁昧寶王論舉出叁世佛通念法,即:
(1)念現在佛,專注一境而圓通叁世。
(2)念過去佛,知佛與衆生乃迷悟之別,然二者之因果相同,無有二致。
(3)念未來佛,生起一切衆生平等而皆爲未來諸佛之心。
此外,據傳燈之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疏卷五、智旭之蕅益宗論卷七等所舉,將念佛分爲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叁種
(一)念他佛,即如念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之境,或念其身之相好,或念其法門、實相等,稱爲念他佛。此系廬山慧遠等諸師所修之法門。
(二)念自佛,即觀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無體無性,離過絕非,具足百界種種性相,與叁世諸佛平等無二,若觀至曆曆分明而一心不亂,則叁昧功成,豁然破除無明之障,而頓入明心見性之境。此系禅宗、天臺宗等諸師所修之法門。
(叁)自他俱念,即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了知衆生乃諸佛心內之衆生,而諸佛即是衆生心內之諸佛,二者感應道交,自他不隔。此系永明延壽、楚石梵琦等諸師所修持之法門。
日僧源信之往生耍集卷下末,將念佛分爲尋常、別時、臨終叁種。
(一)尋常念佛,系指日常之念佛。
(二)別時念佛,系指于特定時間、場所之念佛。
(叁)臨終念佛,則指臨命終時,等待佛陀來迎之念佛。
其中,尋常念佛又可分爲定業、散業、有相業、無相業等四種。
此外,修行者爲互相砥砺、同修念佛法門而結社集會者,稱爲念佛會、念佛講、結社念佛。而修行念佛之堂宇,稱爲念佛堂。又長時相續之念佛,稱爲不斷念佛、常念佛。靜心凝神之念佛,稱爲定心念佛;以日常之散亂心念佛,則稱爲散心念佛。以念佛爲每日必修之行,稱爲日課念佛。日常生活中,不論何時何地之念佛,稱爲長時念佛。稱名多次,稱爲多念;僅念一聲,稱爲一念。謂一聲一聲稱名則可滅罪,稱爲念念滅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