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開山方丈聖嚴法師:建設佛化家庭始于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爲了提升人的品質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結婚,父母的結婚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基礎。
人類的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互相的支援關懷,彼此呼應照顧,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爲一個和諧安祥的社會;而其中的成員,就是以男性與女性的家庭,爲組成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單元。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男女之間沒有夫婦的分際,也沒有家庭的倫理,一定會製造出許多的亂源。所以,世間不論任何的宗教和哲學,乃至于現代的社會學者,都主張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關系。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既能維系人類社會的和諧,也可促成人類子孫的綿延。
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必須負起做爲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系的開始。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爲一對夫婦,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責任、義務。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對于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結婚的行爲,成爲風俗和習慣之後,男女結婚,舉行婚禮,便形同演戲。目的只是在向親友宣告,或者是爲了取得法律上的認可;在忙碌、□張、應酬,不但自己花錢,也讓親友花錢之外,並不能爲一對新人在觀念和心理上産上神聖、莊嚴、負責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兒女結婚,父母都很勞累,也讓親友破費,造成一種浪費而無益的禮俗;在結婚之後也不能保障這對新人能夠互愛互敬,白首偕老,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佛化婚禮中,一定會勸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相關懷、互相諒解。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爲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爲“同修”,或彼此互稱“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有了孩子就將他們當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薩”。對于公公、婆婆和嶽父母,就將他們當做成就自己修學菩薩道的“我家老菩薩”。如果能透過此種認識,彼此相待,則在遇到種種的家庭問題時,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化解。所以我要說:淨化人間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設佛化家庭始于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爲了提升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