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衆:傳喜法師,我有一個問題,我是前年讀了《金剛經》,然後覺得自己找到了家。這兩年我一直在讀《金剛經》,但是前段時間有同道的師兄說,因爲你剛聞佛法,是不應該讀那麼高層次的經,你應該先打根基,我不知道像我這種情況,一直在讀《金剛經》對不對,還是應該從基礎學習?謝謝師父。
傳喜法師:這個《金剛經》,我們在座不管熟不熟悉的都會知道,我們中國有一個文化人,也是我們佛門大士,六祖大師,甚至大家都知道,毛澤東他隨身帶的書,有可能沒有馬列主義但必然會帶《六祖壇經》。這個著名的文化、一個標志性的人物,卻是一個不識字的人。我們大家就不會覺得有壓力了,一個不識字的人都可以成爲大學問家,成爲開千古文化之先河的人。曆代帝王都崇敬他,曆代帝王都追封他。他的肉身,就像他的思想、真理一樣,還留在我們人間,就在現在廣東南華寺。
六祖大師的肉身已經過去了一千兩百多年,他曾經就是因爲聽到《金剛經》,因爲他不識字他還沒有看,聽別人在讀。他是給員外送柴火,員外在家裏讀《金剛經》,他路過在窗外聽到的。而且只聽到一句話,他就寒毛直豎,久久站在那裏。等這個員外把《金剛經》讀完了之後,回頭一看,“給我們家送柴的這個柴夫,你怎麼站在這裏呀?”“剛才我聽到你在讀的是什麼啊?我聽到一句,我整個生命就享受在其中”。他說“你聽到哪一句了?”我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問這句話,有沒有過失?(沒有)對于我們在座的來說,我們在座的大多數都是社會上比較成功、已經成功或者在追逐成功的人。這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時代,大家幾乎家喻戶曉馬雲,在座的你們比我更熟悉他。因爲他是成功的一個典範。前一段時間媒體暴露他在西湖邊上有個會所,叫江南會。大家很注目的。不單單大家注目他,媒體也注目他,結果現在就關了,太注目了被媒體報道了之後就糟糕了。因爲他現在太引人注目了。連總理開會,都指名要他來,都是部長會議,他指名要馬雲來參加會議。
他這個江南會裏面,就有這麼一個形式。來到這個會所大家都把心裏的事放下。這個會所的宗旨就是,把心裏的東西都放下。爲什麼?因爲我們現在成功的也好,追求成功的也好,心裏面都是很多事情。
我們見面如果講一些不是關于你心裏想的東西,有可能就沒有興趣或者有的就直接打瞌睡了。爲什麼?因爲你的心裏長了很多東西。他這個會所,入門費都很貴的。加入它的會員,至少二十萬。還不太公開。進去的人,大家都學著,把心裏的東西放下。
請問,放下對于一個做事業的人來說,重要不重要?很重要的。放下是一種智慧。你這個心靈放空了,它才能夠有智慧。有智慧了才能抓住商機。商機不是天天有的,就是你沒有發現商機的眼睛。講到底,馬雲成功就是因爲他抓到了商機的。請問,他是驕子嗎?是天賜給他的嗎?不是。他早就學佛了,大家看到他打太極拳,他很早就是佛教徒的。
他只是把《金剛經》中的智慧運用在他的會所當中。有人說你讀《金剛經》太高,也可以這麼說,《金剛經》是很高。但是連一個不識字的慧能,當時還沒出家,他還沒有學佛,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一個人都能領悟。甚至連儒家的思想、道家的知識都沒有的。他不識字,是一個打柴的。我們在座的都比他文化程度高。他聽到《金剛經》的一句,都像充電一樣的,寒毛直豎,如醍醐灌頂,那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可以學的。他是一個打柴的,恰恰他的好處就是心無所住,心裏面沒東西。所以他遇到真理的時候,這個真理的能量就現出來了。
也有一個人,要到日本那個很著名的禅師那裏求學問。他說,“聽說您有很多智慧,我向您求教”。這個師父給他倒茶的時候。當茶滿出來了還在倒。“師父,您眼睛是不是不好,這茶已經滿出來了”。師父這個時候停下來了,是的,如果茶杯已滿出來了還能再倒得進去嗎?
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話外音是什麼?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空下來,怎麼去學習呢?所以慧能大師他作爲一個樵夫,他跟我們比起來,他的優勢恰恰是因爲他沒讀書。他腦子裏沒那些雜事,所以當他耳朵裏一聽到這個真理的聲音的時候,就撞擊到他的心靈了。我們心裏裝了太多東西,真理一過來,我們心卻已經長老繭了,麻木了。甚至一個聖賢來到面前的時候,我們的心還是沒有觸動的。
所以《金剛經》高不高不要緊,就看我們怎麼樣面對《金剛經》的心態。阿彌陀佛!
---傳喜法師問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