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叁課(十五)口耳傳承不可或缺

  聖者言教 第十叁課(十五)口耳傳承不可或缺

  聞法的“聞”字,既可以指用耳朵聽聞,也可以指用心感受,還可以指當下悟證見解執受感受。但要記住,後兩者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比如我把杯蓋舉在上面,它可能表示一種含義;把杯蓋直接放在地上,又可能表示另一種含義。我可以從不同角度描述它的含義,但所有弟子都能了解嗎?很難很難。這充分說明我們沒法接受表示傳承,心印傳承就更不用談了。禅宗達摩祖師在爲漢傳佛教的僧衆用心印傳承印證見解的時候,坐在法座上一言不發,最終這些僧衆不是沒得到什麼功德嗎?這些充分地告誡我們,即便是印證見解,導師也要用語言文字來诠釋見解,我們也要靠口耳傳承去理解,所以聽聞的過程是不可缺少的。

  往昔有一個出家人,原來在漢地一個禅宗道場修行,後來到高原地方請我印證他的見解。我一邊念經,一邊等他彙報自己的見解,結果他什麼都不說,直直地坐在一邊打坐。等了好長一段時間,因爲外面還有很多弟子在等待,所以我說:“你能不能說一下你的見解到底是什麼境界?”他說:“不能說,說了就不是真正的見解了。”我說:“也不是這樣的吧。雖然實相般若超越言語,如同禅宗所說“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但也不是說不能用口說啊!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並未成爲一言不發的緘語者,而是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禅宗曆代傳承祖師也並未排斥語言文字,爲我們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教言。站在禅宗實相般若的立場上,不是體用一如嗎?在執受本體當中,妙用起現一切之相都是本體的莊嚴。口說也包括在妙用之中,爲什麼不能說呢?”這些都是沒有真正理解真實見解導致的過失。

  以後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要記住,除非你是惠能大師,只要導師做一些表示和心印傳承就能開悟,否則,依靠口耳傳承聞法、印證見解是必不可少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