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殊勝——精進波羅蜜多的特征(益西彭措堪布)

  六殊勝——精進波羅蜜多的特征

  

  益西彭措堪布 講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七)

  具足六種殊勝: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發起精進。

  求人天福報(求名聲、求恭敬、求升天)或者求一己之解脫,而發精進,依處都不殊勝。

  二、物殊勝:總的發心修習一切種類的精進,行持個別精進時,也不忘總的精進意樂。

  如果沒有想到“所有種類的精進,我都要修”,則沒有精進的總意樂。行精進時具有“無量精進誓願成”的願心,才是具有物殊勝。

  叁、所爲殊勝:爲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爲此目的而精進,即是所爲殊勝。

  此處要求事事不忘衆生。如果精進時忘了衆生,則沒有“所爲殊勝”。只爲一己、一家、一國,所爲都不殊勝,爲了所有衆生的利益,這種目的才殊勝。

  四、善巧方便殊勝:以無分別智攝持精進,初學者以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攝持。

  精進時,不執著能精進的我、不執著所精進的事、不執著精進的行動,才有善巧方便殊勝。

  五、回向殊勝:精進的善根都回向大菩提。

  六、清淨殊勝:滅除二障。

  “六種殊勝”是說波羅蜜多的特征。精進不等于精進度,因爲若無六殊勝,最多只是精進,而不是精進度。

  《大智度論》中以問答顯示波羅蜜多的特征:

  問:對任何善法精勤,都應稱爲精進波羅蜜多,爲何只有菩薩的精進稱爲波羅蜜多?

  答: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名稱,世間、聲聞、辟支佛的精進都不具足“到彼岸”的體相,因此不叫波羅蜜多。他們行精進時不具大慈大悲,舍棄衆生,不尋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以及無礙解脫、無量身、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戒定慧等佛功德法,因此彼等的精進不叫波羅蜜多。菩薩永無止息地精進,一心尋求佛道,這樣修行稱爲精進波羅蜜多。……又菩薩精進不爲財富、地位、勢力,不爲身體,不爲生天,不爲作輪王、梵天、帝釋等天王,也不爲一己求涅槃,唯一爲了成佛、利益衆生,具有這些不共特征的緣故,而稱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多。又菩薩精進修一切善法時,都是以大悲爲上首,就像獨子病重時,慈父一心一意尋找醫藥爲孩子治療。菩薩的精進也以慈悲爲上首,救拔一切衆生之苦,心中不暫舍棄。又菩薩的精進以通達實相的智慧攝持,行持六波羅蜜多,稱爲菩薩精進波羅蜜。

  《大智度論》雲:“問曰:一切善法中精進多,今說精進波羅蜜,已入一切善法精進中?答曰:爲佛道精進名爲波羅蜜,諸余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蜜。問曰:一切善法中勤,何以不名精進波羅蜜,而獨名菩薩精進爲波羅蜜?答曰:波羅蜜名到彼岸,世間人及聲聞辟支佛,不能具足行諸波羅蜜,是故不名爲精進波羅蜜。複次,是人無大慈大悲,棄舍衆生,不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及無礙解脫、無量身、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持戒禅定智慧,以是故,是人精進不名波羅蜜。複次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爲精進波羅蜜。如好施菩薩,求如意珠,抒大海水,正使筋骨枯盡終不懈廢,得如意珠以給衆生濟其身苦,菩薩如是難爲能爲,是爲菩薩精進波羅蜜。複次,菩薩以精進力爲首,行五波羅蜜,是時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譬如衆藥和合能治重病,菩薩精進亦如是,但行精進不能行五波羅蜜,是不名菩薩精進波羅蜜。複次,菩薩精進不爲財利、富貴、力勢,亦不爲身,不爲生天、轉輪王、梵釋天王,亦不自爲以求涅槃,但爲佛道、利益衆生,如是相,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複次菩薩精進修行一切善法大悲爲首,如慈父愛子,唯有一子而得重病,一心求藥救療其病,菩薩精進以慈爲首,亦複如是,救療一切心無暫舍。複次菩薩精進,以實相智慧爲首,行六波羅蜜,是名菩薩精進波羅蜜。”

  因此,六殊勝必須貫徹于一切精進中,如果沒有這個內涵,最多只是世間和小乘的精進,談不上波羅蜜多。

  總之,行持任何精進,都必須是爲了佛道、爲了衆生,發心時如此,回向時也是如此。而且不執著精進相,那麼功德將廣如虛空,無量無盡。

  《六波羅蜜多經》中比喻:就像大雨從天而降,若降至沙石鹽堿地上很快就會幹竭;若降入大海之中,乃至海水未幹之前絕不消失。同樣,菩薩行善法時,若爲自求解脫,則如大雨降至幹地上,善根不久便會消盡;若爲一切衆生,則如滴水投入涅槃大海,此大悲願力由于衆生無盡的緣故,善根也無窮盡。

  具足六波羅蜜多:由自己安住精進,而將他人也安立在精進中,是具有精進的布施;如法精進,防止聲聞獨覺的作意,是具有精進的持戒;精進時,忍耐勞累辛苦,是具有精進的安忍;對精進發起欲樂,是具有精進的精進;內心專一不雜小乘,所有善根都回向大菩提,是具有精進的靜慮;了知能精進、所精進、精進如同幻化,是具有精進的般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