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修佛有成 就得能忍
“佛子菩薩善爲旨,故將遭害當寶藏,對衆無怨亦無恨,修行能忍佛子行。”這段話的意思是,那些勇于承受一切困難之中最爲困難即“忍”,佛子菩薩們把一切苦難以及仇人的迫害等看成修行忍的極其難得的機會,當成如同獲得取之不盡的無價之寶藏一樣,並以毫無怨恨的心態實踐叁忍。就是佛子菩薩們學習並實踐徹底的“能忍”。
《莊嚴經論》中指出:“應做到叁能忍,即主動接受苦難的能忍(安受苦忍)、不計較他人對你的傷害的能忍(耐怨害忍)和堅信佛法的能忍(谛察法忍)。”《致國王書》中指出:“忍就是不發怒。”“忍”的實質就是不在乎他人的傷害,勇敢地承受苦難,堅信佛法。具體地說,不因遭受傷害而心續煩亂的忍,叫做耐怨害忍;不因遭受苦難而心煩意亂的忍,叫做安受苦忍;仰慕叁寶的功德,堅信諸法無我等,這樣的忍就是谛察法忍(這叁者即叁忍)。
動怒的罪過分爲無形的罪過和有形的罪過。關于無形的罪過《菩提藏》中指出:“動怒一次就會使千百個劫波中積累起來的善根殆盡。”《入行論》也指出:“一次動怒就會葬送一千個劫波中積累起來的功德。”關于看得見的罪過,《入行論》中指出:“不去掉嗔怪之心就不能使內心安甯。”這就是說,如不去掉憤懑、怒氣等,一生內心不得安甯。
關于能忍的功德,《入行論》中指出:“只要以極大的忍耐力來克製怒氣就能獲得此生和來世的安樂。”忍能使你獲得此生和來世的安樂,使你免于墮入惡趣,使你獲得轉生善趣最終獲得解脫。本論中指出的對于傷害你的人不僅不憤恨,相反地應該把對你的傷害看成得到了寶藏一樣,進而興奮不已。《入行論》指出:“你不傷害他人,他人就不會加害你。(沒人傷害你,你就無法修行忍)既然今天有人加害你,(憑白獲得修習忍的機會)你就應該像獲得天賜的寶庫一樣地珍視它。”
前面所講的“勇于承受災難與不幸”等都屬于忍的範圍。關于“毫無怨恨之心”《莊嚴經論》指出:“對所有的傷害都應采取忍的態度。”這就是說不論遭受到苦難還是遇到其他的傷害都應忍之又忍之。阿底峽指出:“身處濁世須披挂“忍”這個能抵禦嗔怪的铠甲。”“最高的忍就是置身卑下。”阿底峽在回答仲頓巴提出的問題時有如下的對話,仲頓巴:“至尊阿底峽,當有人加害時該怎麼辦?”阿底峽:“仲頓巴,要製怒。”仲頓巴又問:“至尊阿底峽,當有人要殺害你時該怎麼辦?”阿底峽:“應該看成是你前世殺害了他,這才今生有了以命抵命。”衮巴瓦指出:““忍”的基礎在于置身卑下。”堅俄瓦說:“如果沒有能忍的思想,遇到傷害就會以牙還牙。這樣更會遭到傷害,其結果毫無意義。因此,要想修佛有成就得能忍。”格西波多瓦說:“連一點點傷害都不能忍的話,就會從根本上攪亂修佛。因爲不能忍就是破戒,就是從根本上違背佛法。我們所掌握的佛法本來就很有限,一旦違戒就等于徹底放棄了佛法。”卡熱巴指出:“嗔怒是根絕善根的禍首。因此,如果看不到嗔怪的害處就是最大的錯誤。”切嘎瓦說:““不要紛爭,不要伺機報複。”這就是說,要克服記恨他人的傷害之心和伺機報複的念頭。”佛子陀美在發願實踐叁忍時指出:“憤懑是搶奪你此生和來世福資的仇敵。因此,十分需要能“忍”這個強大的隊伍來抵禦憤懑之心。”“能自我製服暴躁脾氣的人就是最勇敢的人;只要能徹底征服憤怒這個敵人就等于成佛。”“憤怒的火焰導致自焚。”佛子陀美身體力行了這些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