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師光公垂慈攝受記
葛志亮居士
予髫齡[1]失恃[2],少複惰學,長而無成。濫竽教育,誤己誤人,蹉跎半生。顧幼時即喜讀大乘經典,而不解其義。奈心爲物誘,乍好乍惡,惑于虛榮,瞀(mào眩惑)于貨利。而命途多蹇[3],所謀辄(總是)左(差錯),百凡叢脞[4],潦倒年年。于是無明[5]熾起,妄念紛馳,謂因果爲無稽,天道皆子虛[6];一切叁藏經典,盡屬讏(wèi虛僞)言與僞造。致有《佛教疑問求解》之作,不自知其罪也。辱荷[7]大德居士,垂闵(同憫)賜教,殷勤指導。至今思之,辄汗流浃背,深愧何以爲報。後讀《印光法師文鈔》,益覺直指本源,如夢方醒。又承郭慧海、江味融二老諄諄誨示,批卻導窾[8],益悔往昔之非,遂發投誠自新,皈依光公之願。
[1]髫tiáo齡:幼年。
[2]失恃:指死了母親。
[3] 命途多蹇jiǎn:生活道路多有不順。
[4] 百凡叢脞cuǒ:百凡,泛指一切。叢脞,雜亂。
[5]無明:爲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以愚癡爲其自相。
[6]子虛:虛構或不真實的事。
[7]辱荷:即承蒙。
[8]批卻導窾kuǎn:比喻處理事情善于從關鍵處入手,因而順利解決。
于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隨郭慧海居士赴蘇,薄暮抵報國寺,叩谒師座于關(閉關的房間)前。次晨上午十時叩關,頂禮皈依焉,蒙賜名“慧亮”,並誡勿看運氣煉丹等外道之書,更示扶乩之妄。午後師尊又語我侪(chái輩,等):“盍(hé何不)往靈岩一遭?”次日予等遂作靈岩之行,時寺名爲“崇報”,方興土木,妙真師爲監院,督察至(極)忙碌。予等于二十九日上午返蘇,辭別師尊回滬。是(這)年季夏[1]六日,檢取箧(qiè小箱子)中所有外道書籍,暨(jì和)謗毀正法之印刷物,一並交付祝融[2]。及七月朔(農曆每月初一),以輔庭居士尊人[3]子彬先生逝世,予馳函禀告師尊。逾一星期,師慈谕降,以曾子“叁省吾身”爲勖(xǜ勉勵),引申其義,勉予爲人作事,處處須盡己之心,忠誠行之,兼示以喪祭應用素,現俗用葷之罪過。惜此書存南市敝廬(簡陋居室),“八一叁”後,未及攜出,致遭劫失矣。迨中元節後[4],楊欣蓮師兄自吳返,莅郭府致祭,與予同膳時,述師尊囑其傳命,教予“老實念佛,無怠無忽(忽視)”之訓爲(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告。叮咛囑咐,至再至叁,使我感激涕淚,何啻(chì但,只)挾纩[5]!予生何幸,得遇恩師,猶可謂不辰[6]耶?
[1]季夏:夏季的最末一個月,即農曆六月。
[2]交付祝融:祝融,火神。即用火燒毀。
[3] 尊人:對他人或自己父母的敬稱。
[4]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5]挾纩:披著綿衣,比喻受人撫慰而感到溫暖。
[6] 不辰:不得其時。
廿叁年甲戌歲,予充(擔任)市紳張效良先生府中西席[1],地在南市機廠街。于榴月[2]廿九日,氣候殊熱,午飯後,予在教室內,倚靠椅休息。朦胧間,見園中邊門啓處,一長身高大和尚,疾入予室,促予:“起起,趕快念佛!”予愕然,視之,師也,即驚覺。噫,奇矣!我師之慈悲誘迪(開導)弟子,無遠弗屆[3],無微不至也信夫。今者師尊西逝,我侪皈依弟子,哀感靡(mǐ無,沒有)極。顧事往如存[4],言猶在耳,各自努力遵行,老實念佛,之死靡他。毋使師尊東望曰:“嗟!余弟子某也,欲求解脫證果,驢年驢年。”
[1]西席:這裏指家塾教師。舊時請老師到家裏來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叫家塾。
[2]榴月:指農曆五月,因五月石榴花開故得名。
[3]無遠弗屆:弗,不。屆,到。即不管多遠之處,沒有不到的。
[4]顧事往如存:回顧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但好象仍存在于眼前。
主要參考書目:《印光大師永思集》(蘇州弘化社網站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