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述本師德惠
張慧滋居士
余世居南通,家道小康。性近纨袴,情耽五欲,且貪嗜滋味,宛然饕餮[1]之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客則山珍海錯[2],羅列棋布。常事殺生,翻(反而)以爲榮,不自知其罪也。偶于宴居[3]時,忽獲鄰人持乘願再來化身示現之印光本師《正編文鈔》見(助詞,表示被動或對我如何)惠(惠贈)。盥(洗手)誦之余,拂心眼之塵翳,洗肺腸之垢濁,使心境廓然,頓辨真妄。不覺快然叫絕曰:“天下竟有如斯大德高僧乎!”于是懔然于因果報應之不爽,不敢再事殺生。茹(吃)素之心亦油然而生。孰知此念一萌,則無論平生最喜啖(吃)之魚、肉、雞、鴨等美味,胥(xū全,都)一變而爲腥膻(shān羊臊氣)壞氣,嗅之胸頭欲嘔,不複下咽。舍而素食,則香清味旨(美),飯量亦陡增,乃發願長齋。家人以余體孱弱,誤認素食營養不足,恒以半途中止爲慮。然歲月荏苒,迄今忽忽素食八載矣,雖不敢雲精進,方寸聊可自慰。
[1]饕tāo餮tiè:貪吃的人。
[2]海錯:指各種海味。
[3]宴居:閑居。
憶民國二十六年夏五,專詣蘇垣[1]頂禮大師,恭受五戒。猥(多)蒙啓迪,誨我不倦,並謂:“劫火炎炎,瞬息即發。宜速虔誦觀音聖號,生則逢凶化吉,殁(mò死)則徑登蓮邦,分身普度,功德不可思議。”受訓歸後,即于六月中浣[2],啓建個人佛七,身拜口念,每日以六枝香爲定時,既不覺酷暑蒸郁[3],複不疲憊,精神煥發。至圓滿日之最後一課,拜念俱作,念極情空,毫無挂礙。目前頓現金輪,光芒萬道。阿彌陀如來莊嚴金身,低眉卓立[4]于金輪光中,約曆五分余鍾始隱。身心怡然,有生以來未之有也。期滿,修函[5]叩師,答謂叁昧。嗣後啓建地藏佛七,複見雪白箕坐[6]之地藏大士聖像等等殊勝因緣,感應道交,誠非虛語。夫余孽障凡夫,烏(何)克(能夠)臻(達到)此境界?是皆吾本師慈悲加被之恩德所致耳。嗚呼!今吾本師舍無量衆生而般涅槃[7],薄海[8]同悲,若失怙恃,其衆生之薄福也欤!
[1]蘇垣:垣,即城。指蘇州。
[2]中浣:中旬。
[3]蒸郁:悶熱。
[4]卓立:高高站立。
[5]修函:寫信。
[6]箕jī坐:叉開腿坐著。
[7]般涅槃:即涅槃。
[8]薄海:泛指海內外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