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而未證生死不了
夫欲了生死,必須實證。若唯悟而未證,則煩惑尚在,大須努力。倘能兢兢業業,曆緣鍛煉,則覺照存心,冥符聖智,人我是非之凡情,無由而起。若不加覺照,依舊凡情熾然,功行愈高,情見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難免。如人睡惺(xīng清醒)不起,久複睡著。古人謂大事已明,如喪考(kǎo父死後稱考)妣(bǐ母死後稱妣)。正以煩惑未斷,或恐複迷。須知斷惑之人,便無凡情。既無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縱與佛同,其惑猶未斷除,必須念念覺照,庶(或許可以)免凡情用事。藏(法藏)、忍(弘忍)父子[1],雖則悟處高深,只因我慢過甚,全體埋沒于人我情見之中,而猶欲爲續佛慧命之第一高人,以致一錯永錯,而莫之能反。盡其智力,只做得個平侍者之身分。可不哀哉?如來深知末世衆生,煩惑難斷,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令其于臨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承侍彌陀,追隨海衆。從茲圓破無明,徹證自心,直至成佛而後已。使藏、忍知此,當即上品往生,證無生忍,普現色身,廣度群迷。又何至妝點文飾,欲得超師越祖之虛名,企其流芳百世。一經明眼人看破,竟落得個邪魔外道之實號,而遺臭萬年。嗚呼哀哉!(《揀魔辨異錄》重刻序)
[1] 父子:這裏指師徒。
有人說:“禅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嗎?”殊不知見性成佛,是見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並非是成福慧圓滿的究竟佛。爲什麼呢?因爲宗門下的人,工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來是和佛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他的粗細煩惱,絲毫尚未斷,不過能常自覺照,伏住煩惱,舉動就和聖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覺照的工夫,伏不住煩惱,那造起業來,比他人更要厲害。因爲他的煩惱裏頭,有開悟的力量夾雜著,就變做狂慧,所以造業的能力,也異常的猖獗。這樣不但沒有成佛的希望,而且還要墮落叁惡道。所以已經開悟的人,更要加工進修,時時覺照。等到見、思煩惱斷盡了,方是了生死的時候,並非一悟便了。類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師,因爲悟後未證,仍不免輪回之苦。覆轍[1]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說真成佛,更加差得很遠了。(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1] 覆轍:翻車的軌迹,比喻招致失敗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