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叁昧不易得
念佛叁昧[1]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叁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叁昧爲志事,不複以信、願、淨念爲事(都攝六根而念,爲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衆生耳。(複郁智朗居士書)
[1] 叁昧:也譯作叁摩提、叁摩地等。意譯爲正定,或定慧等持,簡稱等持。
所言念佛叁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事一心,若約(以)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1],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當過細看印光與永嘉某居士之極長一信,則可知。至于悟無生[2]以後,護持保(保養)任(運用),銷熔余習,彼自了明,何須預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否則縱令飲者說得十分的確,而未飲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將此悟無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護持,致余習複蒙,得而複失,故有此問。真無生忍,實非小可,乃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爲圓教[3]初住菩薩,即別教之初地也,談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鈔》所說而行,待其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及信願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識[4] 、異說所奪,此後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諸大乘經論,以開智識,以爲宏(同弘)淨土之根據。如是,則雖是凡夫,可以隨機利生,行菩薩道。且勿妄意高遠,恐或于事理不清,則難免著魔。(複袁福球居士書)
[1] 具縛凡夫:具有煩惱惑業束縛的凡夫。
[2] 無生:即無生忍,是無生法忍的簡稱。忍,忍可安住。把心安住于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理體而不動不退。
[3] 圓教:教相判釋中的究竟圓滿之教稱爲圓教。
[4] 知識:即善知識的簡稱。
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叁昧。叁摩地,即叁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叁昧,當與叁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叁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複徐志一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