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急欲見佛易著魔

  急欲見佛易著魔

  當以都(全)攝(收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爲決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1]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2]。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

  [1] 末如之何:猶言無法對付,莫可奈何。

  [2] 臧否:善惡,好壞。

  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永明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比照)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于心與佛合之道矣。(複永嘉周群铮居士書)

  譚碧雲之著急,不獨彼一人獨犯此病,一切學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謂得。須知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衆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如磨鏡然,止期垢淨,勿慮無光。如醫目然,但能去翳(yì凡眼內、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視線、影響視力的症狀皆可稱爲翳),自複本明。若于垢未淨,翳未去時,即欲大發光明,曷(hé怎麼)可得乎?若發,便是妖魔所現,決非鏡目之真正光明也。(複袁聞純居士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