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P2

  ..續本文上一頁部分佛教的人生觀,因爲苦谛當中包括了外在的世界和一切生命。

  在深深體會到輪回痛苦之後,有自他兩方面的利益:第一,會心無旁骛地去追求解脫;第二,會對輪回中的衆生生起慈悲心。

  不過,我們也應該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雖然這個世界是痛苦的,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自欺欺人地把這個世界美化、理想化,在毫無警覺的閑散中虛度著時光,但也沒有必要把這個世界過度醜化,讓自己陷入極度的哀愁之中,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准確的世界觀。

  第一,無常

  無常可分爲宏觀的無常和微觀的無常。宏觀的無常,是指我們都能感受到的無常;微觀的無常,是指所有的東西每一刹那都在變化。

  雖然釋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宣說了微觀的無常。但很多人卻不相信,而只相信自己的肉眼,因爲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微觀的變化,只能看到固體類的大多數物質一直都保持著同一種姿勢或者狀態,所以被自己的感官愚弄、欺騙了很長時間,心裏始終留存著常住不滅的錯誤觀念。但現在我們都知道,實際上佛說的完全正確,每一個分子、原子都在不斷地生滅、不斷地運動,世上沒有一個靜止的東西,這叫做布朗運動。

  其實,無論是生活、婚姻、感情、生命、財産、地位、名聲等現實生活中的所有變化,都源于微觀的變化。如果微觀不變,宏觀是無法變化的,但我們卻只能感覺到粗大的、宏觀的變化。同時,所有的變化,都是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的。其中有些因緣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有些因緣是突然間産生的,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控製因緣,所以也沒有辦法控製或了知變化以及變化的方向。

  釋迦牟尼佛還告訴我們,人類是不知餍足的。人的審美會有疲勞,興趣再高也會慢慢減弱、淡化直至最後消失,甚至還會變得厭煩、反感,代之以新的興趣。有人說:一年學佛,佛在眼前;叁年學佛,佛在天邊。第一年學佛的時候,很興奮、很積極、很精進、很想修行、很想解脫,但如果沒有不斷的聞思修,只是依靠最早的信心,就很難維持原狀,這種積極心態過一段時間就會下降。時間長了,就慢慢淡化了。再過一段時間,剛開始的興奮,就已經跑到九霄雲外去了。開始是一個對叁寶很有信心的佛教徒,但有一天邪惡念頭冒出來以後,就會不想聞思修行,這樣我們就離佛越來越遠,甚至有可能徹底退出佛教徒的行列。這就是審美疲勞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們的心理規律。

  我們要掌握好自己的心態,要讓它不斷進步,就需要不斷地聞思修,當不斷地感覺到有新的成就時,就不會審美疲勞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學佛叁年,佛也在眼前”。佛經裏講,在證得一地菩薩的時候,才能確定我們的身份,才能永不退轉。在此之前,所謂的修行人、佛教徒,都是暫時的,以後可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務必要去創造好的因素,要不斷地聞思修。

  無數事例證明,我們的內心變幻不定,我們的身體日趨衰老,直至死亡。如果天葬被鳥吃了,就會變成鳥糞;如果土葬裝在棺材裏,就會慢慢變成泥土;如果水葬扔進河裏,就有可能被其他魚類吃掉,最後變成這些動物的身體……任何事物都不可靠,唯有學會通過修行,去控製自己的內心,才是最有價值的。

  真正的騙子,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現實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變化無常,都是內心的反映。我們一定要珍惜學佛的緣分,在因緣具足,自己身體比較健康的時候,盡快、盡量地完成解脫大業。如果哪一天身體不好了,或者出國、移民了,在基督徒的環境中生活,聞思修的很多因緣都不具備了,就會慢慢脫離聞思修,對佛的信心,對因果輪回的概念也會慢慢消失。佛教徒的活在當下,就是在自己心理狀態比較好,身體也比較健康的情況下,努力創造好的因素,不受無常的支配。當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切煩惱,當所有的無爲法、有爲法都不複存在的時候,就是四谛當中的滅谛。在沒有達到滅谛的時候,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是靠不住的。

  無常是修行的動力,修無常的人一定會好好修行。佛經裏面講,雖然燒香拜佛也有功德,但這些功德不如修一分鍾、五分鍾無常的功德。哪怕修一分鍾的無常,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佛經裏面把無常歸納爲四種:

  一,有生必有死。所有的生命,凡是有生,最後都會死,這個大家都知道。

  二,有聚必有散。雖然感情深厚的父母、兒女,都希望永遠不分散,一直在一起,但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五百阿羅漢沒有一個人流一滴眼淚,只有阿難在哭。釋迦牟尼佛告訴他,你不能哭,我很早以前就跟你說過,所有最喜歡的東西、最疼自己的人、最美的事物都會失去,你沒有必要爲此傷感。佛這樣說就是在提醒阿難,有聚有散,是自然規律。我們不能逃避現實,只能更堅強地面對現實。

  去到安靜的地方,對我們的修行會有一些幫助,但也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解決了,即使逃脫了惡劣的人事紛擾,卻逃不過自己的煩惱,嗔心、自私、貪欲依然如故,所以,學會面對現實尤爲重要。

  佛教徒與世間人面對現實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因爲面對的方法不一樣,導致面對的結果也不一樣。比如說,世間的孝順兒女會認爲,如果父母有一天不在了,自己就沒有辦法活下去了,對父母的感情越深厚,父母離開時的打擊越嚴重,這在佛經裏面,叫變苦。但佛教徒卻懂得修無常,在父母離世之前,就學會了有所准備,所以在面對父母離世的現實時,就能想得通——世界就是這樣,人固有一死,這是自然的規律,有聚就有散,再痛苦也沒用。佛教徒的兒女都懂得,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孝順、要惜緣,不能跟父母吵架頂嘴,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時候,一切都晚了。如果父母在世時不懂得孝順,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懂得無常的人,會活得自由一點。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會有一旦失去就沒法活下去的念頭。哪怕遭遇再大的不幸,也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創傷。無常修得好,臨終的時候就不會過分留戀這個世界,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淨土。假如對金錢、人事太執著,就會變成往生的障礙,甚至根本沒有辦法往生。更嚴重的,還可能會變成自己執著的人或事物上面的一個寄生蟲或昆蟲,這是多麼可怕啊!

  修無常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但難度再大,也要去克服,要抓緊一切機會訓練自己的內心,以求無常光臨的時候能平穩過渡,臨時抱佛腳,是不可能起作用的。很多學佛的人學了很多年,卻仍然脾氣暴躁、尖酸刻薄、斤斤計較,這都是學了理論卻沒有修的結果。

  叁,逢高必墮落。比如說,投生人天,是比較高層次的生命。如果今生不修行,死後一定會墮落。哪怕在今生今世,也會因爲各種因緣而衰落。高官落馬、富豪破産,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這個大家都很明白。世上沒有永不墮落的事物,唯有超離世間的佛的智慧,才沒有高低之分,所以不會墮落。

  四,聚集必滅盡。所有聚集的東西,財富、金錢、福報,最後都會用完。錢財就是這樣,有可能是自己用完,也有可能在自己根本沒有來得及享用時,便撒手人寰,最後由別人來幫我們用完。福報別人搶不走,但最後還是會用完。

  以上四種無常,佛教也稱爲四邊、四際、四終。所有有爲法,都在這四個框架當中,沒有一個可以超越。

  世界無常,人生短暫。我們目前的狀況應該是比較理想的,身體健康,至少可以站起來走路。精神也比較健康,至少可以正常思維,學佛、修行的條件都比較理想。我們必須珍惜這一切,萬事說變就變,世界本身就是這樣,這就叫做無常。

  很多人知道這些道理是對的,但自己卻做不到。這都是還沒有實修,還停留在聞思階段的標志。

  佛法可以分爲教法和證法。教法,就是佛經的理論內容,通過聞思就可以了解。證法,就是修行的結果——戒、定、慧。如果沒有修,理論是沒有辦法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的。雖然佛教的觀念,會對解決生活、工作中的矛盾有一些幫助,但卻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真正能融入到生活當中的佛法,就是證法。如果自身有了戒、定、慧,生活不僅可以過得幸福、開心、快樂、愉快,而且可以更有意義。從此以後,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平時就要以無常的眼光來看待世界,這樣才會有修行的動力。雖然不能說佛教徒就不能追求物質享受,但卻不能過度地追求一些沒有必要的東西,也不要過度地去執著外在的人和事,放下萬緣,事事想得開,這樣修行也會比較順利。即使沒有來得及成就,也會走得比較順利,因爲在我們內心當中,已經沒有什麼對世間的留戀了,這樣就有機會去往西方極樂世界。

  第二,痛苦

  雖然佛說輪回是痛苦的,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事事不順利——生病、公司倒閉、婚姻感情家庭出問題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世界是痛苦的。但當一切都比較順利的時候,就沒有痛苦的體會了。有些人甚至覺得,佛說輪回痛苦,但我在旅遊、玩耍等等的時候,還是很幸福的啊!

  其實佛並不否定這一點點的短暫幸福,如果連這一點點幸福都否定了,那輪回就沒有善道和惡道的差別了。這也就否定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自然規律,等于承認六道輪回都是罪業的結果,都是十不善的結果了。但佛說得很明確,六道輪回中,叁惡趣是十不善的結果;人、天人等善趣,是善業所得的果報。我們不能否認,即便生活當中有一些幸福,但同時也夾雜著多多少少的不開心、不愉快、壓力、爭吵、嫉妒等痛苦。

  作爲修行人,如果不能體會到輪回是苦,就不會有出離心,不會考慮更長遠的問題,也不會有走解脫道的想法。同時,也沒有辦法修慈悲心。只有知道衆生很痛苦,才能修慈悲心。如果衆生都沒有痛苦,怎麼…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