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感受、思維與直觀

  感受、思維與直觀

  學佛發生信心,大約有叁個層面,修行也是如此。哪叁個層面?一是感受,二是思維,叁是直觀。因“感受”而發心與修行,比較膚淺;因“思維”而發心與修行,比較深入;因“直觀”而發心與修行,最爲透徹。

  如何是“感受”?眼觀色相莊嚴,耳聽音聲美好,鼻嗅氣息香潔,舌嘗口味清雅,身觸法衣清涼。諸如此類,通過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之攀緣,來認識佛法,體會佛法之殊勝高潔,因而發生信心,甚至付諸修行,這些都屬于“感受”的範疇。像這樣學佛,比較粗淺,難以深入,尚停留在“攀緣心”的緣故。

  阿難尊者最初就是如此,他之所以發心出家,是因爲:“我見如來叁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這就是通過“感受”來認識佛法,進而發生信心。

  許多同修,尤其是一些女衆,她們對于佛法的體會,基本屬于跟著感覺走,在修行上也是如此。她們念經不注重思維經義,只關注念得舒服不舒服;坐禅不懂得觀心,只在意坐得感覺好不好;參加各類共修活動,不論有沒有法益,只看活動方是否能夠讓她們感動或高興;聽經不肯認真抉擇法義,卻格外關心法會現場的環境,以及法師相貌氣質如何,談吐音聲如何,等等,這些都屬于“感受”。

  總之,依賴“感受”來學佛,基本屬于“著相”,難以深入堂奧。如何克服?唯有持戒,通過“持戒”來淡化“五根”對于“五塵”的攀緣,方才可以超越“感受”,而逐漸深入法理。

  “持戒”的表面現象在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而其本懷則在于護持修行者減少攀緣,進而超脫“感受”與“業力”,抵達不思議法性。

  衆生爲何要“造業”?只因貪圖“感受”。貪圖美好的畫面,貪圖美妙的音聲,等等,許多人因此喜歡看電影,沒事兒就找兩部片子看看,美其名曰“享受”;其實他們就是古人所說的“聲色犬馬”,被聲塵和色塵拖累而“造業”。爲何叫做“造業”?因爲,加深了“五根”對于“五塵”攀緣之“根結”的緣故。

  大家不要以爲只有“做壞事”才叫做“造業”,其實,只要是在不停地加深“根結”,那就是“造業”。反過來,只有淡化生活,超越種種“感受”,那才叫做“解縛”,也就是給自己“松綁”。時常給自己“松綁”,才有利于明心見性。

  在所有加深“根結”的行爲當中,男歡女愛最嚴重,所謂:我垂涎你的秀美,你憧憬我的帥氣;我享用你的嬌喘音聲,你愛戀我的雄渾聲響;我嗅著你的淡淡芳香,你癡迷我的霸道氣息;我嘗著你的細膩,你品味我的粗犷;最終,“身根”的“感受”最刺激,男女身體的“觸覺感受”,曆來被人們表述爲“肉欲”,乃至于所謂的快感等等,無非都是“觸覺感受”而已。

  人們普遍癡迷于此,他們五根攀緣五塵的那個“根結”便會越來越加深,這就是“造業”。我並不認爲男歡女愛是什麼“壞事”,或者是某種“罪惡”,人類的繁衍生息都來自于那裏;但是,無論佛教還是其它各個宗教,以及許多文化高哲們,都共同認識到一個樸素的道理:“萬惡淫爲首”——淫欲是一切罪惡的發源地。

  爲什麼?因爲:“你敢搶老子的女人,看老子宰了你!打不過你也要和你同歸于盡。”每個有血性的男人都這樣。“你竟然勾引我老公,看我抓破你的臉!”多數女人也都如此這般。“情愛”向來使人執迷與偏激,一旦受到刺激,就會爆發出可怕的毀滅能量。于是便會發生諸如“閹割老公”,或“殺妻後自殺”之類的慘劇。

  看懂了這些,就會充分理解,爲什麼佛陀會把“斷除淫欲”作爲持戒的根本,作爲出離生死輪回的第一步修行。因爲,要想破除“五根”對于“五塵”的攀緣,並徹底摧毀其“根結”,必須從這裏入手。

  如何是“思維”?通過念經聞、思、修,或聽經等等,以第六意識思維心來認識佛法,體會佛法的妙分別智慧,因而發生信心,甚至付諸修行,這些都屬于“思維”的範疇。

  阿難尊者發心出家之時,不僅有“感受”的力量,同時也有“思維”的功勞:“……常自思維,此相非是欲愛所生”等等,這就是通過“思維”來認識佛法,進而發生信心。

  對于大家來說,在“持戒”淡化“感受”的基礎上,能夠時常隨著經文思維佛法教義,自己那混亂的第六意識心便會趨于清晰、甯靜,法義也將隨之明了于心,那就叫做“正念”或“正思維”。此時,學佛便會深入。

  如何是“直觀”?僅有“正念”和“正思維”是不夠的,修行者通過“思維修”深入經藏教義,便會發生極大的信心,誓願超越生死輪回。

  如何做到呢?唯有“直觀”心性。

  所謂“直觀”,就是不用前五根的“感受”,也不用第六意識的“思維”,而是直通通地觀察自己心性的“本來面目”之所在。毫無疑問,這就是“反觀觀自性”,也是禅宗門下的“參悟”。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于第四禅當中經過了一系列思維觀察,在“十二因緣”等等法理都明朗之後,並未獲得覺悟。于是,他放棄了“思維”,開始運用“直觀”。如何“直觀”?那就是:既然我已經發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那麼,如何才是“正覺”呢?

  請注意,這不是在“思維”,而是在直接尋求答案,故名“直觀”。像這樣“直觀”久了,當某個清晨的啓明星生起在東方,那一點光明把太子內斂的禅修之心,引導到了當前境界,于是,太子用“眼根”忽然看到了遙遠的啓明星,而豁然大悟。

  太子覺悟了什麼?依據《楞嚴經》之開示,毫無疑問,太子乃是充分覺悟了當前遍在的“妙明真心”。太子看到的不僅僅是那顆“啓明星”,更是那包容著“啓明星”,也包容著無盡世界的如如心性。

  雖然無相,卻現出了“啓明星”之相,也現出了山河大地之相,它就在那裏,也在這裏。

  只要時常運用這樣的“直觀”,各位同修也能夠覺悟“妙明真心”。只是,由于福慧資糧不充足,大家的覺悟與悉達多太子相比會有很大差別,不是本質差別,而是器量差別。換句話說,覺悟的透徹程度有差別,所顯發的功德妙用有差別。

  佛陀足指點地,大地頓時可以顯現爲琉璃淨土。即便您覺悟了,您暫時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曆代祖師,也沒聽說誰做到了。

  做不到不要緊,“能”與“不能”都屬于因緣生滅之法。只要覺悟了“妙明真心”,便可以開始超越生死輪回,開始享用心之自在。

  淡化“感受”,掙脫“思維”,“直觀”心性如如。如此學佛修行,才會不虛此生。六祖雲:“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我信,信而奉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