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修行之人格

  學佛修行之人格

  學佛修行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依據《佛遺教經》來說,首先是“持戒”,有所爲而有所不爲;其次是“製心”,不讓五根貪著五塵;然後,還需要“節食”,不可貪吃;“少睡眠”,不可貪睡;“戒嗔恚”,謹防嗔恨與嫉妒;“戒驕慢”,放下驕傲和我慢;“戒谄曲”,不可口是心非,應當直心待人處事;“少欲”,知足安樂;“遠離”,遠離塵俗愦鬧;“精進”,勤奮不松懈;“不忘念”,不可陷入紛亂思緒而失去當前正念;“禅定”,在靜修當中收斂心念,心住一處而專注于修持;“智慧”,時常觀察明了,以聞思修而自增長,逐漸明達道體;“不戲論”,舍棄閑談雜話,不說無聊語言;“自勉”,常常勉勵自己,珍惜如來教法,發願終生實踐;等等。

  一個佛弟子,如果能夠這樣依教奉行的話,抛開修行程度不談,僅就其“人格”來說,也堪稱偉大。

  民國時期,太虛大師曾有一句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大師所說的“人格”,顯然不同于世人心目中的“人格”,而應當參照《佛遺教經》的如上內容,以及各部經典的開示。否則,便會將佛法混同于世俗法。

  關于“人格”,古今中外皆有不同解讀,僅就學佛人來說,毫無疑問應當遵從佛陀的教導,以佛經當中的開示爲依據,爲自己日常的行爲准則,如法塑造修行之人格。

  在所有的佛經當中,《佛遺教經》相當于佛陀的臨終遺囑,句句明示佛弟子該如何實踐佛法,足堪爲修行人塑造自己人格之指南。每個佛弟子都應當時常讀誦,隨時檢點自己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看是否符合世尊的教導。

  問:就法師您自己來說,是否一開始就具備這些人格素質呢?

  答:當然不是。由于先天習氣與後天環境的影響,一開始學佛的時候,我自己多數都做不到。但是,我特別注意到了佛陀最後的叮囑是“自勉”,于是我想,這個我可以做到,我向來還算個有志氣的人,那麼,我就立志一步步實踐佛陀的教法,一步步提高吧。

  問:您覺得自己現在如何?

  答:有志者,事竟成。在一個較低的水准來說,我已經具備了一個學佛修行人的基本人格,雖然持戒不夠精嚴,也還有許多習氣毛病,但欣慰的是,平日裏的心境已經能夠與法相應,心念不會再陷入紛亂思緒,不會離開當前明了。

  是的,這是二十年學佛修行的收獲,我沒有足可炫耀的學識,也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但我已經擁有了不會丟失的安樂,那源于心底深處的天然安樂,令我無比充實與感恩,感恩佛陀與佛教,感恩一切學佛之因緣,感恩不死之法性。

  問:爲何您不說“感恩衆生”?

  答: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也都是本來佛,對此,我無比感恩。但是,對于一切衆生之現狀,尤其是當今全球社會之現狀,大多屬于障道因緣,理應遵照佛陀教導,予以“遠離”,也就是敬而遠之。至于“感恩”麼,不是不感恩,而是首先要遠離,在不沾染的同時心懷感恩,隨緣利益。

  問:您這樣學佛是否太脫離現實了呢?

  答:我吃、喝、拉、撒、睡都在人世間,有了修行心得便在博客裏公開地分享給有緣人,還時常學習講經說法,學習注解經論,學習禅修,等等。

  我住在寺院,遵守僧團的規章製度,與大衆一起接受十方信衆的普同供養,也隨時會爲寺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錢不寬裕,但我也時常布施,隨分幫助身邊那些需要的人,隨力解答請法者的疑問,等等。

  作爲一個叁鑽純買家,我的絕大多數物品來自于網購,感恩網絡時代,讓我可以用較少的錢財,且足不出戶,就能獲得非常不錯的各類生活用品。偶爾我也會看看新聞,看幾期選秀節目之類,了解一下人間大事,看看世人已經墮落到了何等地步,等等。

  我這樣生活著,也在履行著僧人最基本的義務:持戒、學修與如實宣揚佛法。以至于,您在網上就可以讀到我的文章,就可以向我提問,您說我“脫離現實”,那麼請問,如何才叫做“不脫離現實”呢?

  難道,只有整日裏迎來送往,陪著那些達官貴人們閑聊,幫他們算算命,看看風水,取個名字,一塊兒享受著“禅錢一味”的美好生活,才叫做“不脫離現實”麼?雖然這些我都會,但實在不屑爲之;遵照佛陀的教導,亦不應爲之也。

  問:呵呵,見笑了,您只是有點兒超然,有點兒特別。最後,請法師簡要概括下,如何是“學佛修行之人格”呢?

  答:我沒有這個權利,這個權利屬于佛陀。依據佛陀開示,一言以蔽之,在《四十二章經》當中,世尊雲:“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學佛修行的人,必然是一個立志出離生死輪回的人和立志成佛度衆生的人,此乃學佛者之“道”。

  學佛人,請守護好您這個最寶貴之“道”,妥妥地放在心裏,終生奉行,必有悟入;生生世世奉行不退,必將早成正覺,普度衆生。如是依照佛陀教導而實行,則其道大矣,其人格大矣。

✿ 继续阅读 ▪ 獨處靜修之寶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