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九課(叁)以妄念多寡判斷見解高低則易落入庸俗
亞青寺的全名是亞青邬金禅修聖處,所以亞青是以實修爲主的聖地。那我們爲什麼還要傳講理論呢?就是爲了給實修創造一個輔助,因爲在缺乏聞思的前提下,我們會不知道如何修行。
我們平常在求成熟口訣法的時候,前行破除心房的第一步是決斷心之根本,也就是要知道一切都是心在支配。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無垢光尊者也曾經說過:“然若未能修持真實義之精華,胸中雖持十萬之多法函,臨終之時亦難獲真實利益。”所謂“真實義之精華”,從共同的角度來說,是要以調伏心爲主;若站在更高一層的立場上,當然講解的是心性。今天講解方便教授,當然以調心爲主,所以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要記住,調心可不僅僅意味著止息一切心的妄念。叁乘教法對治煩惱是一如的,但在對治方法上各有各的特點。小乘稱之爲斷除,大乘叫做轉變,密宗叫做運用。初次進入佛門期間,有妄念不一定是過失——隨順妄念飄動,當然是過失;但若知道如何運用妄念,妄念就是成辦解脫不可缺少的方便。華智仁波切曾經說:“輪回雖爲所棄法,然初不依輪回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回性尤要。”妄念是需要斷除的,但是剛開始進入佛門期間,我們必須借助起心動念來成辦心的本性,若不借助妄念,成辦不了解脫。因此在修寂止的時候,我們提倡要自然一些。自然並不代表沒有絲毫之意念。初次即便你的禅定有多麼殊勝,摻雜一些很細微的思維都是很正常的,這時依靠起心動念調伏內心必不可少。
我們在修成熟口訣法的時候要依止觀交修——止是安住修,觀是觀察修。觀察修的真正目的是爲了斷絕實執性概念,安住修則是爲了完全斷除一切執著之根——習氣。初次修行時,兩者應該交替而修,最終達到合一。觀察修對于斷除實執性妄念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不要僅僅因爲有妄念而煩惱,認爲自己的見解沒有增上。華智仁波切在《叁句精要注疏》中曰:“若能轉爲道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如何將妄念轉爲道用呢?止觀交修。止觀交修時無論寂止還是觀想,都在調伏自己的內心。因此,在修行過程中,無論有妄念還是沒有妄念,只要能轉爲道用,一切都稱之爲修法。
如聖者言教 曰:“所謂“法”,即是糾正不善心。”但改變心相續應該懂得方式方法,也就是善巧運用。若不懂善巧運用,僅僅以妄念多少來衡量見解高低,恐怕這種修法總有一天會折磨你。細致觀待,當妄念生起時,你內心就很煩惱,妄念鮮少時,心裏就很快樂,這與我們平常庸俗有什麼區別呢?平常世間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不也是做得好就高興,做不好就痛苦嗎?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如果也是被一切外境牽著行走,和凡夫有什麼區別呢?要記住,修與不修的區別並不在于你做了什麼,而在于你的內心調伏了多少。我們從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見解是否增長以什麼作爲抉擇呢?當然是以貪嗔癡煩惱有沒有減少,信心與慈悲心有沒有增上作爲抉擇。用世間的話來說,就看性格有多少改善。平常心平氣和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有禅定,甚至能時時提起正念,這很正常,還要觀待逆緣時如何。逆緣時若能做到像順緣時一樣,那就是一個真正修行者的行爲;若逆緣時如同凡夫般,則充分說明我們的修行還欠火候,還需要精進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