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課(七)依止導師應具備的兩個條件

  聖者言教 第二十課(七)依止導師應具備的兩個條件

  【所謂“嗟瑪”之“嗟”,指呼喚上師之義】

  這裏的“嗟”,就是指呼喚上師。無論你是在高原還是在其他地方,相信一生當中都依止過很多導師。現前有些人可能還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依止多少導師,尤其不知道自己在一生中應該有多少根本上師。當然,不同的教法傳承有不同的講解方式。但前兩天我們說過,我等曆代傳承祖師對我們的要求是依止上師越多越善,因爲衆多高僧大德一生中都依止過很多上師。但有時候我們又會從其他導師那裏聽說,依止導師應該越少越好。那到底依止導師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呢?實際上,一切都取決于你的信心。在具有信心的前提之下,依止上師越多越妙。因爲在依止過程中,你不會對上師生起一些諸如誹謗、邪見等不好的想法。但若不具備信心,依止上師還是越少越妙。

  曆代高僧大德在著述不同論典的時候,針對的是不同的根機。比如這位導師針對具足信心的弟子講解,他就會在論典中說依止導師越多越妙。但另一位導師在造論的過程中看到弟子並不具備什麼信心,要是依止太多的上師,內心可能會産生很多疑惑。因此就告誡他,依止上師越少越妙。所以,依止多少導師,需要根據個人的信心來定奪。

  總的來說,我們依止導師要具備兩個條件:具德和具緣。所謂具德導師是指這位導師已經成就。當然,現前無論在漢地還是在高原,自稱自己是成就者的導師比比皆是,我們又怎麼知道他是否真的是一位成就者呢?從外在的顯現中,我們可以多方面打聽一下,這位導師是否爲成就者,是哪一位導師認定的成就者等等。若要是真正觀察這位導師是否是成就者,可以從兩方面去抉擇: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慈悲心。

  如果這位導師的信心不平等,就說明這位導師的信心並不普遍。也就是說,這位導師的內在功德並不圓滿,所以他的信心還處在好和不好的分別當中。若要是依止這樣的導師,相信弟子的信心也永久不會普遍,反而會成爲一個分別心極重的信衆。

  對于初次開始進入佛門的人而言,他們內心對佛法的了解完全是一張白紙,導師在上面怎麼寫,弟子內心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往昔曆代高僧大德所講的笑話,導師若是一個愛偷東西的人,培養出來的弟子也決定是手腳不幹淨的小偷。如果導師是慈悲心很強的人,弟子的慈悲心也會很強。導師信心圓滿,他培養出來的弟子也應該是信心圓滿的。

  無論是在高原還是漢地,我們身邊會出現各式各樣的信衆。有些信衆所依止的是分別心很重的導師,他們作爲弟子就會天天爭論哪個好哪個不好。若要是這位導師是信心很普遍的導師,相信他弟子的信心也很普遍。一切取決于導師,這也是我們初次依止導師必須要選擇好一位具德上師的原因。

  真正的具德導師不僅信心圓滿,慈悲心也必然圓滿。如果這位導師的慈悲心是有選擇性的,而不是無緣慈悲,就說明這位導師的慈悲心並不普遍,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他內在的功德並不圓滿。因爲心的本性叫無爲法,是超越因緣而任運自成的,這就充分說明信心和慈悲心也是任運自成,並不會有什麼分別。當慈悲心有了分別以後,就說明這位導師的功德並不圓滿。對于這樣的導師,最好不要依止。若導師具備圓滿的信心與慈悲心這兩種功德,就說明這位導師是一位具德上師。

  但遇見一位具德導師並不等于我們能把身心完全托付給這位導師,還要觀待是否爲具緣導師。比如亞青寺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授記的,五明佛學院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是法王如意寶授記的,誰敢說他們不是成就者呢?當然都是成就者。但爲什麼弟子在依止過程中有很大的區別呢?要記住,這裏的區別並不在于導師的功德,而在于是否具緣。因爲無論是喇嘛仁波切還是法王如意寶所授記的導師,都是功德圓滿的導師,但若不具緣,即便面對具德導師,你也難以生起信心。只有真正能讓你生起信心的導師才是你的具緣上師。

  因此,我們依止導師時應該具備兩個條件:具德和具緣。前者當然非常重要,若所依止的導師僅僅具緣而不具德,恐怕對于你的修行不會有很大的意義。若依止的導師不僅具德而且具緣,後期只要遵照這位導師的教言去修法,相信永遠不會有錯誤的時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