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識慧集 <四>四無量心

  <四>四無量心

  四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無量心。

  四恩。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佛恩。

  四修。淨土宗所立的尊重修、無余修、無間修、長時修。

  尊重修:又名恭敬修,至心恭敬禮念彼佛和聖像,無有懈退,名尊重修,又名恭敬修。

  無余修:福德和智能二種資糧,具修而無缺少,故名無余修。

  無間修:勇猛精進,無有間斷,故名無間修。

  長時修:自初發心開始,以畢命爲期,名長時修。

  四果:即聲聞乘的果位:須彌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須彌洹果亦稱初果須陀洹,華譯爲入流,意爲初入聖人之流;

  二果斯陀含,華譯爲一來,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世間來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叁果阿那含,華譯爲無還,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

  四果阿羅漢,華譯爲無生,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爲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四道。四條通向涅槃的道路。即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

  加行道先于叁賢四善根住加力而行叁學之位。

  無間道是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爲正斷煩惱之位,因不爲惑而間斷,名無間道。

  解脫道。無間道之後面生一念之正智,爲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脫煩惱之正智,故名解脫道。

  勝進道。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爲定慧增長之位,故名勝進道。

  四衆。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合稱爲四衆。

  四智。四種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爲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衆生的智慧。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第六識所成,爲佛觀察諸法及一切衆生根器而應病于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第七識所成,爲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而對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慈的智慧。

  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爲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能。此智能清淨圓明,洞澈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

  四障。惑障、業障、報障、見障。

  惑障就是貪瞋癡慢等之思惑;

  業障就是身口意叁業所造成的惡業;

  報障就是叁惡趣所受的苦報;

  見障就是各種顛倒執著與邪見。

  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

  煩惱魔是指貪瞋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

  五陰魔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能生一切之苦;

  死魔是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

  天魔是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

  四王。指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住在須彌山腰,有四天王居之,各護一洲,因稱護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

  四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意思。

  四法。法寶中的四法:教法、理法、行法、果法。

  教法是佛所說的言教,名爲教法;

  理法是教中所诠的義理,名爲理法;

  行法是依理所修的行持,名爲行法;

  果法是由行而證的覺果,名爲果法。

  四德。是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功德:即常、樂、我、淨。

  常者——涅槃之體,恒常不變,沒有生滅。

  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閑、受用、無絲毫的煩惱。

  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

  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垢染,非常清淨。

  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因此四者都是聖人位,故稱四聖。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

  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四大名山。普陀山、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此四大山都在中國,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爲觀世音菩薩道場,位于浙江省;

  五臺山爲文殊師利菩薩道場,位于山西省;

  峨嵋山爲普賢菩薩道場,位于四川省;

  九華山爲地藏王菩薩道場,位于安徽省。

  四大部經。禅林以華嚴、涅槃、寶積、般若四經爲四大部經。

  四大弟子。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蓮、須菩提、摩诃迦葉等爲四大弟子。

  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

  四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四法印。小乘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加大乘的諸法實相印(諸法實相印緣性空)合稱爲四法印。

  四德樂邦。具有四種德的安樂世界,即涅槃境界,因涅槃境界具有常樂我淨的境界。

  四德處。慧德處、實德處、舍德處、寂滅德處。

  慧德處是謂由于聽聞正法而生出大智慧。

  實德處是謂有了大智慧才能見到真谛的空理。

  舍德處是謂了空理便能捨掉煩惱。

  寂滅德處是謂捨掉了煩惱心才能得到寂滅境界。

  四食時。天食時、佛食時、畜食時、鬼神食時。

  天食時是諸天的食時於清晨;

  佛食時是叁世諸佛如法的食時於午時;

  畜食時是畜牲的食時於日暮,即旁晚;

  鬼食時是鬼神的食時於昏夜。

  四聖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卻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

  集谛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種種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

  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爲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

  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很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

  此四聖谛,括盡世間出世間的兩種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苦谛是迷的果即苦果;集谛是迷的因,即苦因。苦集谛皆是世間的因果。

  滅谛是悟的果即樂因,道谛是悟的因,即樂因。滅道二谛是出世間的因果。

  四梵行。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因此四心爲生於梵天的資糧,故名四梵行。

  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1、 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

  2、 愛悟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語言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谒可親而與我接近,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

  3、 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已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

  4、 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

  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才能使衆生聽我勸告修行佛道,正信佛教。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慈無量心——與一切衆生同樂;

  悲無量心——拔一切衆生之苦;

  喜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心生歡喜;

  舍無量心——如上叁心舍去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

  因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四無量心。

  四種往生。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

  1、 正念往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意不貪戀,而得往生;

  2、 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於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識教他作一聲或十聲念佛,即得往生;

  3、 無記往生是人於平日發心歸命於佛,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衷張而成爲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必得往生。

  4、 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得出聲念佛,但意念阿彌陀佛名號,同樣可以得往西。

  四種涅槃。法相宗所立四種涅槃。

  1、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雖有種種的煩惱,但其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

  2、 有余依涅槃。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然猶余有漏依身的苦果。

  3、 無余依涅槃,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身的苦果已滅,使之畢竟不生。

  4、 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所知障是智知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爲可厭,涅槃爲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於生死,爲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於未來際之有情,故謂之爲無住歲。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謂爲涅槃。

  四種資糧。福德資糧、智德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

  福德資糧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的前五度。

  智德資糧是由修習正觀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第六度。

  先世資糧是由宿世積集之善根,在今生而自然有之福智資糧。

  現法資糧是在今生所修習之福智資糧。

  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斷。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自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

  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四滿成佛。信滿成佛、解滿成佛、行滿成佛、證滿成佛。

  1、 信滿成佛:於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所願求。

  2、 解滿成佛:於十住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

  3、 行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

  4、 證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的勝妙功德。

  四種叁昧。

  1、常坐叁昧,以九十日爲一期,獨居靜室,結跏趺坐、捨諸雜念,專擊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盍睡等障,當專稱念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離此叁昧。

  2、常行叁昧。以叁個月爲期,繞行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時,由於佛威力、叁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佛。

  3、半行半坐叁昧。以七日爲期,持咒旋繞,思惟實相,或依法華經,於叁七日間或行讀此經或坐讀此經皆可。

  4、非行非坐叁昧,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作觀,不拘期限,但觀自心,念起則加覺照,而除滅之。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法念處。

  身念處是觀心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

  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

  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能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無礙智。

  法無礙智是通諸法名字,分別無滯;

  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理,通達無礙;

  詞無礙智是通曉殊方異語,能隨意演說;

  樂無礙智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爲衆生樂說自在。

  四生。胎卵濕化。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胎生——在母體內成體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

  卵生——是在卵內成體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

  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

  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

  四生百劫。謂聲聞乘行人,快則四生的加行,就能獲得道果,慢則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

  四大本空。四大地水火風。爲一切萬法的原素,一切萬法皆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歸於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都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大本空。

  四大不調。謂身體上地水火風不調和,就是生病了。

  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大洲,東邊叫東勝身洲,南邊叫南瞻部洲(就是我們現在住的地方),西邊叫牛貨洲,北邊叫北俱盧洲。

  

《佛識慧集 <四>四無量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