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到來、現起,“未來”就是說東西現在還沒有出現,還沒有産生,但你估計將會産生。所以每次你說未來,就是站在現在,以現在爲參照,是心裏所作的一種估計、一種想象。
人能經常回憶過去、想象未來,這是人比牦牛等動物聰明的地方,動物非常愚癡,很遲鈍,不能像人那樣進行敏銳地回憶和想象。但是,世間凡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竟然把心中的回憶和想象出來的東西,當作成真實存在,認爲是有自性的東西,並由此産生了很多非理執著,産生了很多煩惱。
那麼在過去、未來裏,其實是沒有東西的,所以這兩者是沒有自性的。那現在是否是真實存在的呢?現在的東西,是無患根識現量等能夠取到的,這比分別念作意出來的過去和未來,確實更真實一點。所以凡是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但是一般人說的現在,是非常寬泛的一個概念。比如說現在在休息,那可能是幾分鍾;說現在在吃飯,可能是幾十分鍾;說現在在上班,那可能是半天;說現在是春天,那可能是一個季節;說現在是信息社會,那可能是幾十年;說現在二十一世紀,那是一個世紀;說現在是五濁惡世,那就是上千年了;說現在是賢劫,那更是一個大劫了。但實際上呢,從根識現量等取現在的境來安立的話,現在就只有當下的一個刹那。那麼這一個刹那是否是獨自存在的,是否有自性呢?其實也不是,因爲現在如果有自性的話,那麼現在的一切東西就都有自性,都不能變動,但是現在的法,都是一刹那後就滅了,都是變動的。所以現在的法也是無自性的,是幻化的因緣和合起來,顯現出的當下的、刹那的果。
“破時品”就是這樣來介紹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萬法都無自性,是自性空,是本空。但是虛妄分別念在本空之上,建立起了叁時中的實法。而這實法,根本不符合叁時法的名言實相,也根本不符合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就是勝義空。正是叁時本空,叁時中才有法可以顯現。就是說,叁時本空,沒有自性,就可以觀待于現在,安立未來和過去;觀待過去呢,可以安立現在和未來;觀待未來呢,可以安立過去和現在。在一切都是自性空,都是因緣控製的前提下,什麼都可以安立,但是又不會錯亂。要強調的是,這叁時,不但在勝義中是假立的,在名言中,也是假立的,沒有一點點自性存在。
下面就借助瓶子,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否有自性,逐一進行破析。
破的是時間,爲什麼要借用瓶子呢?這是因爲,色法可以通過五根識現量感受到,苦樂等心法也可以通過心來了知,但是時間既非色法,也非心法,不容易觀察、判斷,所以需要借用瓶子來顯示。用過去的瓶子,顯示出過去,用現在的瓶子,顯示出現在,用未來的瓶子,顯示出未來。
首先來破析未來是否有自性。
瓶等在未來,即非有過現,
未來過現有,便是未來無。
頌文直解
如果真實的瓶子已經處在未來了,那麼這個瓶子就不會出現在過去,也不會出現在現在。爲什麼呢?因爲未來、過去、現在的體相完全不同,它們某一個之中,不可能有另外一個存在。如果未來之中,有過去和現在的瓶子,那未來就沒有了。
釋義
本頌第一句是假設,第二句是結論,第叁、四句是理由。
時間是對諸法無常變易的一種反映。所以談到時間,一定不能脫離具體的事物。
“瓶等在未來”,是說如果在未來,真的存在著實有的瓶子。“即非有過現”,那麼這個瓶子就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就是說,這個瓶子只能出現在未來,而不能出現在過去和現在。原因很簡單,如果未來之中有過去和現在的話,那這個未來還是未來嗎?它已經變成過去和現在了,已經改頭換面,沒有了。這就是“未來過現有,便是未來無”。
如果真的有一個瓶子,已經完全做好了,在未來等著,等時間一到,就呈現出來。這種想法,就是把時間當做了河流、流水線來看待。如果這個瓶子真的已經在未來成型了的話,它就不能出現在現在,也不可能被打破而成爲過去。因爲一旦出現在現在,就成了現在的瓶子;或者被打破了,就成爲了過去的瓶子。因此,無論怎麼樣,它都不再是未來的瓶子了。
那麼有人這樣想,如果一個未來的瓶子,雖然變成了現在和過去,但是它還保持著未來的體。爲了破除這種執著,聖天菩薩接著說:
未來若已謝,而有未來體,
此則恒未來,雲何成過去。
(唐譯:
未來若已謝,而有未來體,
此則恒未來,雲何成過現。)
難詞釋義
謝:謝滅、消失的意思。
頌文直解
倘若一個未來的瓶子,在未來謝滅後,來到了現在,或者變成了過去,但是它仍然保持了未來的體。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法的自性就是未來的,它應該一直處于未來,爲什麼能成爲過去的瓶子呢?這是不應理的。
(唐譯:倘若一個未來的瓶子,在未來謝滅後,來到了現在,或者變成了過去,但是它仍然保持了未來的體。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法的自性就是未來的,它應該一直處于未來,爲什麼能成爲過去、現在的瓶子呢?這是不應理的。)
釋義
本頌前兩句是陳述衆生的執著,後兩句是遮破。
“未來若已謝,而有未來體”,是說瓶子還是未來的瓶子,但是它可以逐漸變成現在的、過去的瓶子。“此則恒未來,雲何成過去”。意思說既然瓶子的體是未來的,這就注定了它不能變成現在,或者過去。反過來說,如果能變動的話,那麼這個所謂未來的瓶子,是沒有體的,因爲只有沒有體的東西,才有變動的可能。
並且,如果說瓶子已經在未來存在了,這話本身就是矛盾的。接下來聖天菩薩說:
法若在未來,現有未來相,
應即爲現在,如何名未來。
頌文直解
雖然一個法的體是未來,但是現在就已經呈現了未來的相,即應成此法的體是現在,如何能稱爲是未來的法呢?
釋義
“法若在未來,現有未來相”,這是說,未來有法,並且已經呈現了未來的相。雖然這說的是未來的法,但不是在未來時候說的,而是在現在說的。既然是這些未來的法,現在已經出現了,那不就成現在的法了嗎?怎麼還能說是未來的呢?所以說:“應即爲現在,如何名未來。”
比如說,你准備做晚飯了,半個鍾頭後會做好,但是如果說這頓半個鍾頭後的晚飯,現在其實已經做好了,等在那裏,只等時間一到,就顯現出來。那麼這就等于說,這頓飯現在已經有了,怎麼還能叫做是半個鍾頭後的飯呢?你不需要做,就可以吃了。但這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要推翻我們顛倒的執著,要認識到我們的時間概念有錯誤,而且錯得很嚴重,要轉變這些錯誤的觀念。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