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

  

  辛二、說證彼之勝用分二:一、凡愚難證甚深空性;二、正明證彼之勝用。

  

  壬一、凡愚難證甚深空性

  

  

愚聞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豈見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唐譯:

  

愚聞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見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難詞釋義

  

  愚:指具有惡見者。

  

  怯弱:指怯弱的人。

  

  頌文直解

  

  如是無我之空法,愚者僅僅聽到其名,也將生起怖畏,怎麼可能見到怯弱者對大力士不生畏懼呢?也就是說,對于威力極深的法,諸不具智慧者,僅會産生恐懼,決定難以證悟。

  

  (唐譯:具有惡見的愚者,聽到空無我的名字,他們的惡見之命就會受到損害。就像膽小的人,聽到老虎的名字,會被嚇死。空理也一樣,威力巨大,會使具惡見的人,聽到名字就驚恐怖畏,命根自然損滅。)

  

  釋義

  

  本頌前兩句說明持惡見者害怕聽到空無我的正見,後兩句用力弱者自然害怕力強者的比喻進行說明。

  

  無我的見解威力強大,足以顛覆一切的平庸見解。這就像一個力量羸弱的人,自然會害怕一個力量強大的人一樣。有的人膽子小,見到力量強大的老虎、獅子,就馬上被嚇得路都走不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應該慢慢調理,不能一下子吃藥性大的藥,否則反而加重他的病情。和這些道理相同,對于持有惡見的愚者,直接教給他無我的法理,這只會讓他産生畏懼,不能讓他走上解脫之道。應該從暇滿難得等四個外加行開始,逐漸引導他們歸依叁寶、信奉因果法則等等,在常見、斷見等惡見逐漸減少,根機成熟後,再教給他們空無我的妙理。

  

  壬二、正明證彼之勝用分二:一、于自能證不共實相之勝用;二、于他任運生悲之勝用。

  

  癸一、于自能證不共實相之勝用分叁:一、摧壞實執之勝用;二、具定解不可奪轉之勝用;叁、得無畏忍之勝用。

  

  自己證得了空無我的不共實相後,能對自己産生下面叁個殊勝的作用:首先能摧壞實執,其次不會再被邪見所蠱惑,並且能獲得無怖畏之安忍。這叁種作用,是依次遞進的。接下來一一講解這叁種殊勝作用。

  

  子一、摧壞實執之勝用

  

  

諸佛雖無心,說摧他論法,

  

而他論自壞,如野火焚薪。

  

  難詞釋義

  

  他論:外道所持諸法實有的邪論。

  

  頌文直解

  

  如是的無我實相,不偏墮于任何一法,是離一切邊的空性法,導師佛並非爲诤論而說。盡管如此,太陽升起時,黑暗自然就被遣除。以此空性的殊勝作用,一切其他說有、說無的邪分別,將如火燒薪柴般,都被無余燒盡。

  

  釋義

  

  本頌前叁句指出,空無我妙理能自然摧壞外道的實有惡見。最後一句用比喻進行說明。

  

  諸佛開演空無我妙理,目的是爲了讓衆生從虛幻的境界中解脫出來,而並不是爲了與外道辯論。就像燒火,目的是爲了煮食物,不是爲了燒掉木柴。但是木柴的自性,就是遇火即焚燒,因此在煮食物的時候,木柴也同時被燒掉了。火就如對諸法空無我的觀照,煮食物就如修證涅槃,木柴就如同認爲諸法實有的各種惡見。把比喻與意義對應起來的話,是說空性的火,在成熟涅槃之果的同時,也焚燒掉了各種邪見的木柴。

  

  《入中論》也作了相同的闡述:“論中觀察非好诤,爲解脫故顯真理。”《自釋》中解釋說:“龍猛菩薩于中論中廣爲觀察,當知非好诤論,爲降伏他而說。《中論》觀察顯示真理者,謂念雲何能使有情無倒通達真實而得解脫耶?故如是說。問曰:汝于論中豈非列舉敵者所許而廣破斥,故汝造論是爲诤論,雲何可說唯滅分別爲所得果?答曰:此諸觀察雖非爲诤論而發,然由顯示真實義時,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闇自息,故我等無咎。”這段內容剛剛學過,其中的意思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子二、具定解不可奪轉之勝用

  

  

諸有悟正法,定不樂邪宗,

  

故我見此法,如同能滅門。

  

  (唐譯:

  

諸有悟正法,定不樂邪宗,

  

爲余出僞門,故顯真空義。)

  

  難詞釋義

  

  正法:此處指空無我妙理。

  

  能滅門:能滅惡見之門,即能滅除惡見的方便。

  

  頌文直解

  

  所有已經悟入了猶如甘露一般甚深空性的正法之人,必定不會被其他見轉變,而落入邪宗。是故,于甚深義獲得定解後,我(也就是聖天菩薩)見此甚深的空性妙理,如同滅盡一切惡見戲論之門。

  

  (唐譯:有了智慧,自然能簡別真僞,遇到了此空性正法,自然就不會喜歡邪宗。所有的外道宗都建立了虛妄的法,遠離正法,就像假僞之門,欺騙了有情,使有情失去巨大利益。所以我這裏顯示佛教真空之理,使外道徒趣向真實,遠離虛妄。)

  

  釋義

  

  本頌前兩句講了空無我妙理不會被惡見奪轉,後兩句進一步講了空無我妙理能滅除一切惡見。

  

  悟入了空無我妙理,就能直接見到我是增益出來的,是虛妄的,具有欺騙性。因此,當他聽到邪宗所講的各種各樣的我時,就能直接看到他們的錯謬之處,根本不會被他們的見解迷惑。所以聖天菩薩贊歎空無我妙理,能摧毀一切邪見。

  

  我執是修行人最大的敵人。修行人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敵人找到,並且把它消滅掉。所以大家要精進地聞思《四百論》、《入中論》等講空無我妙理的法。

  

  子叁、得無畏忍之勝用

  

  

若知佛所說,真空無我理,

  

有亦無所欣,無亦無所怖。

  

  (唐譯:

  

若知佛所說,真空無我理,

  

隨順不生欣,乖違無厭怖。)

  

  頌文直解

  

  如果有人住于佛的密意,即外、內的一切法在真實中無我,則對他說一切法有,他也不會歡喜,他聽到一切法無,也不會怖畏。因爲已經獲得了無畏的安忍。

  

  (唐譯:如果了知佛所教導的空無我理,就能斷除了身見(我見)所起的煩惱,看世間猶如空洞的房屋,輪回中一切都僅是虛妄。這樣遇到興盛,不會欣喜,遇到衰損,不會厭棄,從而無憂無喜,泰然無畏。如果有身見,就會認爲我會受損或者獲益,這樣遭遇衰損時,便生憂愁,遭遇興盛時,則生歡喜,由此就有無窮的怖畏。所以有智之人應當斷除我執。

  

  釋義

  

  這裏所說的“知”,不是說對空性泛泛地、一知半解的那種知,那種知連聞慧也沒有生起,當然不會産生殊勝的作用。這裏“知”,是說能住于空無我的見解中,也就是說,能以思慧,進行修習了。那麼這個時候,只要他能住于空無我的正見中,就能看破一切的相,直接了知它們的虛幻不實。實執習氣重的凡夫,聽到說諸法有就很高興,但是住于空無我見的人,知道所謂的有,都是虛假的,因此他聽到說諸法有時,不會像凡夫那樣歡喜。另外,少分知道空的凡夫,他的實執受到了威脅,因此會産生怖畏,但是住于空性見的人,已經是遍知,所以當聽到諸法空時,他知道這是諸法的真相,因此一點也不會怖畏。

  

  或者說,住于空性見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本無自性,所以自然就不會對它們有希求心和厭惡心。這樣,當他遇到順境,得到好處時,他知道其實根本沒有得到什麼,所以不會歡喜;反過來說,當他遭遇挫折時,他知道其實一點也沒有受到損失,所以也不會難受。那麼這樣的人,就能很輕松地走向涅槃城了。

  

  [1]《菩提資糧論》中對此頌的解釋:“以緣生故法無自性,此名爲空;以其空故心無攀緣,則是無相;離諸相故則無所願。又若法從緣生,彼自性無生,以自性無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無相,相無有故,彼是無相;若無有相,彼中心無所依,以無依故,于叁界中,心無所願。”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