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因,是離系外道所作的苦行,讓大家生起了憐憫之心,但這些都不能解脫生死。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了解這些真相,不應該跟隨他們的見解。 [6]

  

如苦業所感,不成爲正法,

  

如是生非法,是世異熟故。

  

  (唐譯:

  

如苦業所感,非真解脫因,

  

勝身業所生,亦非證解脫。)

  

  難詞釋義

  

  正法:即解脫之因。

  

  生:指婆羅門的出生、種姓。

  

  非法:非解脫之因。

  

  頌文直解

  

  如果善加觀察,無衣、拔發等苦的逼惱,僅僅是往昔的惡業感招的異熟果,並不是正法。同樣,生爲婆羅門種姓,也僅僅是業的異熟,並非是能被恭敬之因。

  

  (唐譯:如離系外道所受的身苦,只是業的異熟,並非是解脫之因;婆羅門的種姓假使是高貴的,這也是業所感,因此也不是解脫之因。)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離系外道的苦僅是異熟果,非解脫因,以此爲例,在後兩句指出婆羅門的身份也同樣是異熟果,而非解脫之因。

  

  離系外道在身體上受苦爲什麼不是解脫的因呢?因爲身苦是異熟果,不會感果,所以身苦不可能導致解脫。離系外道的拔發等苦行所産生的身苦,正是過去世的惡業所招感的異熟果,並非解脫之因。而且,要說所受的苦,地獄衆生遠比離系外道更猛厲、更悲慘,要是受苦能夠獲得解脫,那地獄衆生早就都獲得解脫了,但地獄衆生也只能消業,根本不會因此而解脫,因此離系外道就更不可能獲得解脫了。 [7]

  

  那麼有人問,離系外道的苦是他們這一世所做的結果,比如他們的痛是拔頭發、在火上烤等行爲造成的,他們積滿汙垢,是一直都不洗澡造成的,所以這些苦不是異熟果。但這點並不成立,因爲他們所受的苦,首先是前世惡業的感招,沒有前世惡業的因,他們今世不可能去受這些苦,而現世的愚癡導致的無謂苦行,只是引起這些異熟果的助緣而已。

  

  那麼婆羅門種姓也是一樣,所以說“如是生非法,是世異熟故”。有人說,婆羅門的種姓雖然不是解脫之因,但是種姓中包含的功德應該是解脫之因。這也並不合理,因爲功德其他人也都有,不只是婆羅門獨有。又婆羅門身上的眼等六根與其他人相同,境也與其他人相同,哪裏有什麼高貴的地方呢?而且,婆羅門與他們認爲低賤的首陀羅,都是六道輪回中的凡夫,都是南瞻部洲的人,怎麼可能一個高貴,一個低下呢? [8]

  

  這以上講了應舍棄的非法之相,接下來講應遵從的正法之相。

  

  壬二、明所取正法之相

  

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

  

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

  

  (唐譯:

  

略言佛所說,具二別余宗,

  

不害生人天,觀空證解脫。)

  

  頌文直解

  

  所謂的法,略攝爲二種:一是不害他人的意,以及由此生起的身、語二業,也就是能感招人天善果的有漏善法;二是依于證一切法自性空性的道谛,而現前苦徹底滅盡的涅槃,這是無漏的善法。

  

  (唐譯: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歸納而言,即是二種,以此有別于其他教派。即:不害他人,而感生人天之果;以及觀空而證得解脫。)

  

  釋義

  

  此頌歸納了正法的兩大特征。

  

  如來所說的法,分爲有漏善法與無漏善法,或者說增上生善法與決定勝善法。有漏善法,即是不害他人。什麼是損害他人呢?即是具有損惱他人的意,以及由此産生的身語二業。那麼無害呢,正好與此相反,即是完全斷除損惱他人的身語意業,並且修行善的身語意業。護法菩薩具體列舉了這些不害,即是十善業,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及四禅八定等等。 [9]

  

  無漏善法,即是觀一切法自性爲空,徹底滅盡五蘊自性的苦,而現前的涅槃。

  

  這二者善法,只有佛法才具足。外道雖然也有說有布施、不殺、不盜等少部分的善法,但是並不具備生人天的因。爲什麼呢?因爲外道沒有清楚解釋因果的智慧,沒有說殊勝福德是由心生起,也沒有別解脫律儀法。對這些生善趣的粗大之業尚且不知道,那他們就更不可能知道涅槃的妙因了。 [10]

  

  接下來講“所說法之差別”的第叁科,也是全品的最後兩個偈頌。

  

  庚叁、以此教誡于取舍處進止分二:一、教誡于非法舍離耽著;二、教誡于善說甚深正法趣入。

  

  聖天菩薩在此教誡了應具備聞器的叁個條件。即需要具備質直心,舍離對非法的耽著;以及需要具備智慧和對法義的希求心,趣入善說的甚深正法。

  

  辛一、教誡于非法舍離耽著

  

  那麼外道爲什麼不恭敬而趣入內道的二種善法呢?就是因爲他們沒有質直心。聖天菩薩說:

  

世人耽自宗,如愛本生地,

  

于能滅彼因,汝何能生欣。

  

  (唐譯:

  

世人耽自宗,如愛本生地,

  

正法能摧滅,邪黨不生欣。)

  

  頌文直解

  

  世間人缺乏質直之心,對自宗很耽著,就像他們對自己的家鄉特別喜愛一樣。也就是說,耽著了自宗後,那麼雖然知道自宗具有過失,也知道能摧滅自宗的因具有正理,但你怎麼會對它生起歡喜呢?所以應當斷除對自宗的耽著。

  

  (唐譯:世間人耽著自宗,即使自宗與理相違,也不願放下,就像家鄉土地雖然不肥沃,因爲住的時間長了,世間人也不願意搬離。如來的正法能摧滅外道邪執,這違背了外道的本心,所以他們並不樂意。)

  

  釋義

  

  世間人耽著自方,這是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在串習的我所習氣。聖天菩薩舉了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許多人的家鄉,無論從環境、人等各種因素考慮,都遠遠不如其他的地方,但世間人就是覺得自己的家鄉最好。這就是耽著自方的習氣導致的,說明了人們先入爲主、不聽從理智的偏狹心理。這種習氣,同樣也會影響對宗派的抉擇。當外道們對自己的宗派産生了我所的耽著後,就容易抵觸任何摧滅他們邪見的正理。但這樣一來,他們就會一直禁锢在那些邪見之中,而失去了生起正見、獲得解脫的機會,這個損失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具備質直之心非常重要。一個理智的人,應當斷除對自宗的耽著,信奉一切具備殊勝功德的法,即使這樣的法是屬于其他的宗派。內道的弟子,同樣也需要這樣的質直之心,信受佛陀製定的四依法則,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樣才能完全以理抉擇,確立起無垢正見。

  

  有了質直心之外,還需要具備智慧和對法義的希求心,這樣才能趣入善說的甚深正法。聖天菩薩接著說:

  

  辛二、教誡于善說甚深正法趣入

  

有智求勝德,亦愛他真理,

  

日輪于地上,有目皆共睹。

  

  (唐譯:

  

有智求勝德,應信受真宗,

  

正法如日輪,有目因能見。)

  

  頌文直解

  

  不管誰那裏有真理,只要一個人具有觀察善說與惡說的智慧,並且希求勝德,他都會前去求取。正法對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比如對于地上具眼之補特伽羅,日輪不是大家共同的吉祥嗎?因此,諸觀察的慧眼沒有被蒙蔽的人,應當受取善說之法。

  

  (唐譯:有智慧並且希求殊勝功德的人,應當信受真正的宗派。大乘正法猶如日輪,普照世間,破除無明黑暗,有慧目之人,因此大乘法之光明,能清楚見到真實與虛僞的景象,從而背邪從正,避險求安,利樂自他,無不成辦。)

  

  釋義

  

  一個人只要具有智慧,並且希求殊勝功德,也就是希求法義,就會接受一切真理,即使這個真理是他宗所持有的,也同樣會像自宗的見解一樣,而真心接受。因爲真理並不屬于某一個宗派,真理適用于一切衆生,就像太陽是平等普照大地的一樣。比如十善業道,適用于一切輪回中的衆生,不管這個人來自于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宗教,只要他行持善法,就能感招人天善果,如果他造下惡法,就會感招叁惡道的惡果。另外,像四聖谛、緣起性空等等的法義,雖然只有內道中才具有,但同樣都適合一切衆生。

  

  

  

  [1]《廣百論釋論》:“世間多信婆羅門者,以婆羅門多行诳詐,誦咒、祠火、自苦除愆、矯設吉祥、妄說禍福,爲活命故種種方便,诳諸女人戍達羅等,令于彼所生希有心,供給所須推爲尊貴。”

  

  [2]《廣百論釋論》:“古昔黠慧諸婆羅門,隱造明書言自然有,唯得自誦不許他觀。贊婆羅門最爲尊貴,刹帝利等皆是卑賤,給施所須獲無量福。”

  

  [3]《廣百論釋論》:“愚夫無智不能測量,謂真福田信敬供養,然彼明書非自然有,有所诠故,如世俗言;又彼明書非盡稱理,非聖說故,如虛诳言;婆羅門種非實尊貴,非真福田,常行乞丐養妻兒故,如貧癞者故,有智人不應歸信。”

  

  [4]《廣百論釋論》:“離系外道都不知真,唯貪後樂,現受劇苦,諸有所言多不合理。愚癡種類聚結成群,爲世愚癡之所歸信。雲何決定知彼愚癡?以露身形無羞恥故,如狂如畜,如似嬰兒。”

  

  [5]《廣百論釋論》:“若婆羅門實非尊貴,何緣貴勝亦敬事之?以彼習誦諸明論故。諸婆羅門,實無所識,爲活命故,于一切時誦諸明論,詐現異相,以動人心。世間貴勝不審觀察,謂其有德故敬事之。又明論中雖無勝義,而有世俗少分禮儀,世間貴勝爲習學故,彼雖無德亦申敬事。余有不誦諸明論者,以同類故,世俗相承,不審觀察亦兼敬事。”

  

  [6]《廣百論釋論》:“離系外道與彼不同,雲何世間亦多敬事?以其薄知星曆、道度、觀鳥、解夢、占相、吉凶,故凡愚人多申敬事。又婆羅門誦諸明論,以難成故,世共敬之,離系外道以苦行故世共愍念,此皆不能解脫生死。諸有智者當正了知,勿隨彼見。”

  

  [7]《廣百論釋論》:“雲何自苦非解脫因?是異熟果,非善法故。彼拔發等所生身苦,由過去世惡行所招,是業異熟非善法故,如樂異熟非解脫因。”

  

  [8]《廣百論釋論》:“身雖不能親證解脫,而身中善是解脫因。若爾,余身善亦如是,雲何但說婆羅門耶?又婆羅門根境等法,與余種類一切皆同,雲何自言彼勝余劣。是故彼說,唯诳愚夫,諸有智人不應信受。然婆羅門非勝余類,此洲人故,如戍達羅,戍達羅等非劣彼姓,此洲人故,如婆羅門。”

  

  [9]《廣百論釋論》:“損惱他意,及所發生身語二業,總名爲害,若能斷彼所說害法,修諸善因名爲不害。謂十善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及諸靜慮無色定等。”

  

  [10]《廣百論釋論》:“如是善趣解脫二因,唯佛法中具足可得,外道雖說施等少分,生人天因而不圓滿,所以者何?彼諸外道無有顯析因果智故,不言意思生勝福故,無別解脫律儀法故,善趣粗業尚不委知,涅槃妙因故其絕分。”

  

《中觀四百論講記(五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