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某個業滅後,縱然經過了漫長的時間,也能生出異熟果來;以及對瓶子經過離一多因等的觀察,發現根本不可能有瓶子存在,但是瓶子卻又能用來裝水、插花等等。
“根境理同然,智者何驚異”,根、境和合生識,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根取不了境,但是根又能與境和合,産生出識。而智者對此卻並不感到驚奇。因爲智者了知了一切法都無實有之基,都無自性,都是分別識的妄現。再稀奇的事情,只要因緣聚合,都能顯現出來。這是名言萬法的規律,就像火是熱的一樣,是很正常的事。
己二、明能表彼理譬喻差別
下面聖天菩薩用各種譬喻來形象地表示如幻的世俗萬法。
諸法如火輪,變化夢幻事,
水月彗星響,陽焰及浮雲。
頌文直解
如是世俗的一切法,顯而無自性,猶如火輪、叁摩地變化、夢的顯現、幻事、水月、彗星、大山谷的回響、誤認爲水的陽焰、遠處誤認爲山的浮雲。同樣,叁有的顯現,與此等完全相同。
釋義
世間諸法,本不成立,無法用語言表示,但在分別識前,卻又以各自的因緣而幻現出種種的幻相。佛法中用各種譬喻,來形象地表示這些幻相。下面根據偈頌的內容,一一進行解釋。大家在聽的時候,重點一定要落在幻上,要深切領會譬喻裏所表示的幻的含義。
“火輪”:快速轉動火把時,可以看到一個的火輪,但是這火輪純粹是顛倒所見,毫無自性。
“變化”:瑜伽師住于叁摩地,變化出的幻人,能作各種動作。他人顛倒地見其爲真人,但是瑜伽師知道這些幻人沒有心、心所,沒有根,並不是真正的人。
“夢”:夢中有身,也有心、心所,並顛倒執著有我,但醒來後,就知道並非真實存在。
“幻事”:幻師所變的幻女,使不知真相的人顛倒迷亂,但並無絲毫的真實性。
“水月”:水中的月亮,絲毫沒有真月的成分,但由于緣起,使愚人顛倒見爲真月。
“彗星”:在藏文譯本中是“塵霧”,即某些時間、地點裏出現的塵霧,遠遠看去,會被誤認爲是煙。玄奘大師翻譯成“彗星”,可能是梵文版本不同。彗星的尾巴看起來像煙,與塵霧有相似之處。
“響”:空谷裏的回響,會被愚人誤認爲是真實的聲音。
“陽焰”:陽光照射而形成的陽焰,並沒有水的自性,但會令遠處的人産生是水的錯覺。
“浮雲”:遠處的浮雲,會被誤認爲是山等的樣子。
有關這些比喻,佛在《月燈叁昧經》等經中有廣泛的開示。[1]
這樣就學完了這一品——“破根境品”。現在大家對《心經》裏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所講的意義,應該有了更深的認識。大家反複聞思,反複串習後,就能逐漸體會到見山沒有山,見水沒有水,見瓶子沒有瓶子,聽聲音沒有聲音等等的真實境界。形形色色的瓶子、柱子、山河大地等的萬法不會有改變,但是修行者的心態上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大家原先認爲見到的都是實實在在、千真萬確的萬法,中觀學好後,就知道沒有真的東西被聽到的、看到的等等。實有這個問題不是出在境上,而是無明顛倒執著出來的。大人看電視、電影、遊戲時,不會像小孩一樣認爲是真實的。同樣地,你的中觀正見生起來後,不需要想一切的辦法,把眼前的東西都埋到地下,或者請叁寶、請護法神拿走,想讓眼前不出現萬法,也不需要用這樣頭痛的方式來對治煩惱。而是當下就體會到見山沒有見到山、見水沒有見到水、見瓶子沒有見到瓶子、聽聲音沒有聽到聲音等等。
這樣就會對持守戒律,對治煩惱,以及發普賢大願,順利往生極樂淨土等等殊勝的修行,産生出極大的促進作用。
[1]《月燈叁昧經》中,與本頌相關的譬喻有:
“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産子,生欣死憂戚,諸法亦複然。”
“如人夢行淫,寤已無所見,愚愛終無得,諸法亦複然。”
“如幻作多身,謂男女象馬,是相非真實,諸法亦複然。”
“如淨虛空月,影現于清池,非月形入水,諸法亦複然。”
“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響,聞聲不可得,諸法亦複然。”
“譬如春日中,輝光所焚炙,陽焰狀如水,諸法亦複然。”
“見野馬如水,愚者欲趣飲,無實可救渴,諸法亦複然。”
“如虛空無雲,忽然起陰曀,知從何所出,諸法亦複然。”
“如焰尋香城,如幻事如夢,觀行相空寂,諸法亦複然。”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全文閱讀結束。